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農禪家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心得分享:
唐代百丈禪師持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我想百丈禪師的立意何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準備考試,我曾在佛寺掛單一個月,法師每天打板即起,做完早課後,就可以看到法師在大片的菜園中挑水種菜。現在住在台中潭子,常常可以看見,經過荒涼的重劃區,每每看見一位法師,佇立在路口轉角處,頂著烈日、強風,戴著斗笠在托缽化緣。

最近在寶雲別院出坡,清掃著草地上的落葉,我在想這落葉如煩惱,清掃乾淨,又可以看見落葉一葉一葉的飄落,永遠有掃不盡的落葉,如同世間的煩惱綿延不絕一樣,所以清掃乾淨並不是我今天來的目的!如同老和尚要師父砌磚一樣,老和尚的目的不是要請師父去砌一面牆,就如同出坡掃地,不是真的要把草地弄得乾乾淨淨一樣。

不管荷鋤耕種也好、托缽化緣也好,掃地也好、砌牆也好,這些方式都是修行的方法,真正的目的就是藉事練心,所以百丈禪師持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既是警惕自己對於修行要時時修、數數修,用方法讓自己不散逸應該是百丈禪師的心意吧。

修行如何得清涼?綜觀修行,世間法不離佛法,如果事事都能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和修習,又如何會墮五蘊熾盛?所以要如何登清涼地?就只有用佛法來修行世間法,百丈禪師持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以去除懈怠散逸的煩惱習氣,而荷鋤耕種、托缽化緣、掃地、砌牆無不也是修明心見性的功夫嗎?

第3組 劉彬炫

111佛學班結業心得

  首先,感謝法鼓山寶雲寺提供如此優美的環境與專業的師資給我們佛學班學生們可以精進學習,記得一年級剛開學我們對寶雲寺環境及佛學課程內容還懵懵懂懂時,法師們細心帶領與教導才讓我們對環境與佛學課程內容慢慢熟悉,從介紹皈依三寶、三法印、四聖諦到八正道,開始學習出坡擔任志工。一年級下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