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作農夫:離開蒲團,才是修行的開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很多學習佛法的人,念經就是念經、參禪就是參禪。這是從周遭朋友中常聽到的結語,我大約了解個中意境,如果我念經念得很好,也只是念經念得很好。我如果禪坐修的很到位,也只是禪坐,修的很到位。
其實修行是六度萬行,在蒲團上打坐可以修行,在灑掃應對進退之間一樣也可以修行,修行的視界是寬大無垠,道理是一通百通的,修行不應該是阻礙自己吸收知識的障礙,應該是幫助自己吸收知識的助力(智慧),如同在禪坐中得到自我的清靜,當下陷入貪著之中,回到生活的道場,依然貪嗔痴慢疑,五毒熾盛,這不是學習佛法的本意。如果能隨時對自己做觀想,一切都是清楚明白,掃地也可以修行,炒菜時也可以修行,掃廁所也可以修行,種樹護生、布施愛語、.......無處不是修行道場。
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只是會念佛、念經,對於生活的理念如果無法相應,那真的是念經就是念經、參禪就是參禪了。
所以要修行,確實,處處都是修行處。
(二)克難歲月:處處、時時都是修行道場
沒有農禪寺就沒有法鼓山,一個修行道場的建立,不僅要物力、財力、人力,還要有具足圓滿的因緣,從開始的胼手胝足,分工合作,是在克難中成長起來的,正信佛教的農禪寺,從默默無聞,變成訪客絡繹不絕,接引渡脫眾生的道場,因為能夠提供信眾補足內心身心靈的空虛,修行的悅眾才會變多。
學佛修行-無處不是修行道場,雖然草創初期,生活條件不足,雨季的搖鈴聲、淹水時搬遷物品,大日頭鋪曬棉被,更令人懷念。而且非常特殊,師父教授梵唄的海潮音,可以想像在狂風暴雨中,梵唄的佛音,有如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浮木,闃黑無明的燈塔,那種給予無助的芸芸眾生,心靈支持的力量,孤寂恐懼的助伴。
在無限生命中,無始劫以來,於徬徨無助的輪迴中浮沈,而今生能有難得的暇滿人身,修行圓滿教法,而且能在殊勝莊嚴道場修行,應是累世積集福報、種下的善根,才有今生難得因緣,所以應該好好潛心修行,修行六度四攝,學習佛法精神,效法佛陀行誼,世世學佛,發大悲心,直至菩提。
第3組 劉彬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