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十八、十九組:
- 法鼓山教大家找回『自家寶藏』向內尋求為未來的自己負責,利人便是利己。
- 要有正信的知見,知道因緣,親人若離開,不要不捨,祝福他往『生』。
- 有煩惱(問題)來時,要以智導情,理性思考再決定,有智慧的處理;沒有煩惱(問題)時,不要找沒有煩惱(問題)。
- 更認識了人間佛教,佛法可放在日常的人際、處事上,善用佛法,心情就不會被牽著走。
- 佛教的生命觀:造業、還願、發願觀念。我們可以把被動、消極的心,化成積極,用當下態度改變現狀。
- 人間佛教有真實性、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20年前聽佛法和現在的心境不同,能循序漸進引導我更貼近佛法。
- 父親車禍後,曾經去參與靈修,當時只有信,沒有解、行;來法鼓山後,才知因緣因果,當你面對生命問題時,只有佛法能讓你的心有所依;當義工時,就是在實踐佛法,面對問題。
- 來法鼓山修學佛法,教我們慢、放下,把心中的垃圾消滅,放下我執,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試著客觀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