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廿一、廿三組:
- 更認識因緣果之間的關係,也了解因緣因果的不同,因為有『因果』我現在要為過去的我負責;因為有『因緣』觀,所以要為未來的我負責。『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
- 學習佛法如做菜,經驗的累積很重要,在不斷地薰習中就會漸漸把少的那一調整補足。
- 人間佛教:有位台北師兄與我交流時,告訴我,用”地藏經”來了解人間佛教,確實,有些經書可以用在生活上,所以我每日都抄地藏經與愣嚴經。
- 了解異熟果與等流果,也知道因果與因緣的差別,人間佛教重視入世而非出世。
- 在修行中,我們要學習發願,在日常生活中解門與行門要並重,不斷薰習,一點一滴慢的運用,漸漸融入生活中。
- 二年級上了林老師的課,從課程中學會去薰習,藉由老師所講的來內化自己,會讓自己對生活中的問題較能學會放下與釋懷。
- 我與同修的原生家庭都是佛教家庭,感覺到在法鼓山體系下學佛法是非常幸福的,例如打禪七,師父會把方法與佛法依次第帶入,學習觀照自己內的成長。
- 就是因緣果不離十二因緣、三世等,以因緣果可以簡易含括。
- 上了林老師的課才理解何謂才學問,老師的引擎確很發人深醒,瞭解為何要深入學習,學習的越深入才能不起傲慢心,知道自己的不足。
- 人成即佛成,人道盡了,佛到近了。人類即受報又能引業,原本入佛教是追求『善終』入了聖嚴書院才瞭解,還是要靠自己。
- 參加共修是有益的,全心投入時可以感受到時間、空間的不同,應在為人的時候精進,更要有信心,可以藉由驗證更能在人間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