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果理法師講述《心經》第三課心得

 今天果理法師講述《心經》第三課,茲將心得與重點摘記於后:

#怎麼解決苦:

    1、先修行禪定,才能夠發現智慧。若不修禪定,則需在認知的觀念上才能求得解脫。

    2、無明盡,就無明而言,當無明轉成佛性,無明盡就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能夠瞭解緣起也就能夠離苦與解脫煩惱苦厄。

很多人認為見性,以為見到有東西,其實那只是假相;當你認知這都是空性,也能夠見著空性,這時候你便是「悟」道,並因此得以解脫人世間的苦~貪嗔痴慢疑等等五蘊六識之苦。

#如何能成佛: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體解無常,了知五蘊皆空、生死如空花、生滅如眼翳之真意,也才能在經歷世間生老病死苦中學習、修煉,並邁向成佛之道。

#人身難得:

我們必須慶幸有人身,因爲身體是修行的法器,藉著人身這具臭皮囊,才得以修成佛道。

除要珍惜難得人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提昇人的「三命」價值~

首先須暸解什麼是「空」,要知道一切現象的本性是不存在的,是空有的,亦即「現象有自性空」。譬如,因緣的現象是有的,但諸法本質卻是自性空的,所謂:「天地間沒有真正的我,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故而,衆生若不知「無常」又無法體驗「空性」,自然就會在無明的煩惱痛苦中反復輪迴,出離不了「苦」。


心得:

《心經》雖講「無常」與「空性」,主要是教導衆生了悟生命的本質以及宇宙的真相,進而斷無明煩惱之苦,讓人身更具價值、人生更有意義,因此,《心經》「無我無常」「空有實無」之法説,是積極正向又利他的佛之經典。

就大乘佛弟子而言,《心經》能教導人面對三大生命課題:

1、安樂的問題:端正身心 — 「身命的歸趣」(珍惜人身)。

2、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出離煩惱 —「生命的歸趣」(離苦得樂)。

3、成佛的問題:發菩提心,往生佛法界十如是 —「慧命的歸趣」(修成佛道)。

因此我等「人身」,豈能不發菩提願,以求正等正覺,擁有般若智慧,求得無上佛道嗎?

~ 阿彌陀佛 ~

第2組 楊耐珠

心經三課的心得

這學期上了心經的課程,哇~!原來文辭優美的心經竟然有這樣深的意涵,真的很值得一讀再讀,愈讀愈有味道,而且愈念心愈來愈安定!

心經就像是上等的茶葉,但茶葉再好,沒有經過熱水的浸泡,無法呈現完美的茶湯,成就一杯甘醇的好茶。如同心經這麼好的經文,若只是念念而已,沒有落實在生活之中,心經對我們而言就只是經文,對生活起不了任何的作用。這樣就可惜了!

所以我從「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透過瞭解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二因緣,慢慢地將心經與生活結合,在每個當下都能覺知當下的狀況,活在當下,藉由不斷的練習,希望能將心經的經文貼近自己的生活中,改變從相信開始,最後希望達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在生活中自在!

第9組 方秀珍


心經三課果理法師授課心得

果理法師在課堂上引用梁皇寶懺經文「空花亂墜,幻海波翻」,說明當無明在一剎那間升起,我們的身心世界就變成虛幻的境界,反思自己在工作上,每當過於在意表現、患得患失而升起煩惱時,發現腦海中的念頭真的如波浪般不斷地翻湧上來,整個心投入了自導自演的幻想劇本中,離開了當下,頭肩頸不自覺也跟著緊繃起來,此刻,練習提起心經五蘊皆空的緣起觀、禪修心法和聖嚴師父四他的觀念,煩惱往往獲得了疏導,心不再那麼苦,另外也勉勵自己持續每日拜佛和打坐的定課,有時間多參加共修,希望未來際終能體會到「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內發寂靜輕安」的境界,感恩三寶的加被,阿彌陀佛。

 第15組 謝銘浩


對於果理法師心經三課的心得報告

這學期的心經課程,歷經三位法師授課之後,對於心經確實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尤其是果理法師的心經三課,除了複習心經的重要觀念,更把心經的核心訴求,拉到"無無明"就等於"成佛"的目標高度。

雖然法師上課的速度與內容緊湊,像是駕著馬車一路狂奔,加上隨機問答、目光掃射,使得同學們都繃緊神經,眼睛、耳朵與頭腦的運轉也快速直追。

上過第一次課之後,才抓到了法師的重點,原來法師希望傳達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眾生成佛。要如何成佛呢?如何從心經的啟發,知道成佛的次第呢?法師引用法華經的觀念、圓覺經的次第,呼應心經的關鍵字--無明盡,就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來心經的次第:從理解五蘊皆空的般若智慧、色受想行識的運作、六根六塵的雜染、十二因緣的緣起不斷,學習觀無常、無我的般若智慧,進而到菩薩道的無罣礙、遠離顛倒夢想,直到究竟涅槃的成佛。哇!!原來心經的隱藏真實面目,竟也是一部成佛之道啊!!

原本就好奇為何心經會提到"深般若",而"深般若"與"般若"又有甚麼不同呢?法師用一張圖片來表示:一座千手千眼觀音像的底座下,有著眾多的阿羅漢塑像。法師解說:這就是代表要成為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之前,必須要有阿羅漢的般若空慧。每位想要成佛的菩薩,要先具有幫助自己解脫的般若空慧,才能從菩提心、大悲願心中,幻化出千手千眼度眾生的方便法門,這就是"深般若"的智慧。

觀一切諸法自性空,只是幫助自己去解脫那些生生世世糾纏的無明妄想與執著。在學到了正知見與方法之後,因為看到自己與眾生都在惑業苦的無始輪迴中受苦,就會發起悲願想要努力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才是一條成佛之道。

以前覺得心經像是一把鑰匙,一把學佛的鑰匙。能夠透過經文的引導與提醒,漸次體會與學習佛法的真實。很感恩這學期的心經課程,不僅讓我在禪修打坐中體會五蘊皆空的道理,還能跟著法師的宏觀視野,拉到從解脫道、菩薩道,然後邁向成佛之道。感恩所有授課法師、及護持上課的義工菩薩,以及這學期一起上課的眾多同學,祈願所有上過心經課程的同學們,皆能體悟大道、發菩提心,一起努力邁向成佛之道。阿彌陀佛!!

第27組  林明蓉


心經三堂課的心得

 【心得一】 六根清淨的樣子

最近對佛菩薩們的六根

很好奇


在心經課程裡面

了解空性 可蘊藏一切


可用 色受想行識 創造一切

雖這一切終歸消滅

但總得試試

看看出現的樣子


每天的生活中

總是透過想法 用六根

去做出個樣子


由十八界出現的這個樣子

有時回想

還真不是想要的那個樣子


所以讚歎身邊的親友及法親眷屬們

感謝


不知道佛菩薩們是怎麼使用六根

六根是如何的清淨

清淨又是怎麼的樣子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心得二】睡覺的梵天王

法師說這故事

有點被嚇醒 驚喜

尤如 梵天王 醒時發現 體還在 那樣的慶幸

啊 害怕被踐踏的螞蟻


【心得三】十如是

師父的 

好好好好到極點

妙妙妙妙不可言


如果

我們這樣子

是佛陀的十如是

也是現在

之於我們的十如是

那……

第2組 陳珮君

心經三課心得

 法師課堂上介紹了寶雲寺的境教讓我尤其感動,為了接引我們大眾學佛在環境上處處都是佛的智慧與慈悲護念。

有之前上課的基礎接著上心經三課中我對十二因緣、十八界、五蘊、空有多一層的認識,也更清楚人生的根源是出於「無明」而無明就是一念不覺,而「無無明」就能產生智慧斷煩惱。

在生活中我會常提醒自己多念佛少煩惱、無常很平常,來接受不如意的事。隨順因緣便是別製造煩惱的漩渦把自己攪進去。

第15組 張柏雅

111佛學班結業心得

  首先,感謝法鼓山寶雲寺提供如此優美的環境與專業的師資給我們佛學班學生們可以精進學習,記得一年級剛開學我們對寶雲寺環境及佛學課程內容還懵懵懂懂時,法師們細心帶領與教導才讓我們對環境與佛學課程內容慢慢熟悉,從介紹皈依三寶、三法印、四聖諦到八正道,開始學習出坡擔任志工。一年級下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