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與觀音菩薩的故事(三)山裡的月光

心得分享:

一、 一切自己做主,不要對不起自己。
選對的事,做對的事,有時可能困難重重,但只要往正向前進就是對自己好也是愛惜自己的方法。

二、  要讓佛法的好,讓更多人知道。
只要跟師父泓揚佛法的信念一樣,也設定一個對的目標,人有了信念就有動力,有了動力就會行動。
比如:近期給我們的作業就是每周的小目標,讓我們的精神生活不會突然鬆散。

三、 師父好比一座橋,過了橋做弟子的必須一路前精進… 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外力阻擾,比如坐禪時也常會打妄想… 但師父的理念及方法已經幫我們舖了很大、很牢固的橋,當我們一時找不到方法時,可以找師父的書或向各位師兄姐請教經驗相信都可以很快的回歸正軌及找到正確修行佛法的路。

四、 人平安就好,文章可以再寫…
目前的疫情雖然影響了大家生活的模式,但只要我們約束好自己、照顧好家人、有正確的信念,可以多利用網路修習佛法,也是共修的好磁場。或者學習師父自修日文、唸學位…的精神,在防疫期間讀一些自已喜歡的書,相信我們可以獲得身心靈平安外,也互助大家都平安。

第18組 林玉蓉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
修學佛法的目的是什麼?行六度四攝,發菩提心,度脫眾生有情,離苦得樂,究竟涅槃,直至成佛。

做義工是行六度四攝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不僅能夠自利(學習到許多新的知識和技能),也能夠利他(用這些技能去幫助有情眾生)。而且做義工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遇到境界如何修忍辱度?

做義工不僅能陶冶心性,在遇到違緣時,能夠運用各種方法,來調和心性。當義工這麼好,但是是一門深入好?還是多面向學習,廣結善緣呢?

一門深入也很好,多面向學習當義工也很好,兩者之尖端看心態的調整。選擇一門深入?選擇多方面學習?如何抉擇?因為做義工必須花費體力和時間,所以,端看各人心力,所謂應機!如果這個義工的工作內容跟自己相應,就能勇悍敢承事,如果多面向學習帶給自己是負面的情緒能量,就是應該有檢討的必要。

我個人喜歡多面向學習,所以我有參與法會義工、出坡義工、讀書會義工、整理經典文字稿義工,我個人的感受上認為後者難度最高,給我帶來的煩惱也最多,因為要聽師父影音檔案,然後做成逐字稿,分段落然後下標題,師父的每一篇演說從開始到完成花了很多心力和時間,因此帶給我莫大的煩惱,曾想起退心,但是想到這項工作,是要把成果分享給參與讀書會的師兄姐,是讓我修精進度的,此時退轉的心念又收斂起來。

修禪定很好,身心能得到清靜。修布施度很好,同時又可以修忍辱度,這樣可以饒益有情。參與法會義工很好,可以修持戒。在各面向的行持時,可以觀察心性的狀態。

我明白,如果想要快速累積資量,想要自我成長,一定不是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中,所以努力學習,積極奉獻,對於義工,我還是認為多面向的參與,才是自我增上最正確的道路。

第3組  劉彬炫

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
方丈和尚在影片中分享,對於做一義工我們應該是一門深入或是到處結緣學習呢?面對不同環境與需求,相對的義工工作就因人而異,大原則之下是會做的,我們就去做;不會做的,我們就學習。

其次,如果能將一項工作做得很好,一門深入也可以把專業度做得有品質,倘若有其他單位工作需要義工人手,有多餘的時間,我們也可以幫忙做多面向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避免蜻蜓點水的心態做義工,這樣反而不容易將工作的維持良好的品質,造成他人的困擾。
去年福田班結業時,就自告奮勇報名下一屆福田班的護持義工工作,一個月出勤一天,覺得駕輕就熟,雖然不曾擔任學藝的工作內容,但在資深師姐的教導之下,確實也學習了不一樣的新事物,自己也覺得很歡喜。

除了福田班的義工執事,也同時擔任禪坐會的義工護持工作;有時候活動日期太接近,偶爾也會起煩惱心,但是隨著日積月累的經驗下來,覺得只要盡心盡力去做,時間上無法配合的時候,就坦然放下執著的心,隨順因緣來調適不同時間與場合,心境上就會慢慢放鬆。

自從福田班結業之後,對於義工的工作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們都是萬行菩薩,誠如方丈和尚所言,眾生有需要我們的時候,就發心去學習,無論是單一或是擔任多項義工工作時,我們應該發起慈悲心與智慧,將自己本身的技能好好發揮,就能夠自利與利他。

第16組 陳淑芬

2020與方丈和尚有約-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很多佛教徒喜歡跑道場,然後彼此比較分別,容易徒勞無功,學佛没有成效,方丈和尚提示:

(一)做義工能專心專業一門深入當然好,但能多面向奉獻,圓滿多方因緣   也不錯。            (二)搬水運材都是修行,要能「忙中取靜、忙中取閒」。             
(三)依自己需要的面向專心學習;可以一門深入,亦可多面向學習。                                        (四)避免蜻蜓點水,不重品質。                                                                 

我的體認能一門深入最好,否則應衡量自己能力、體力適當地去做,邊做邊學,以真誠的態度去做必然會有一定的成效。

第 3組   陳治明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農禪寺師徒故事-農禪家風

心得分享:影片最後文末有兩行字,特別在此時鼓勵了我。           

信心和道心,是從堅苦乃至絕境中生起。 
在這世界上每一天都有著許多不合理的事在發生著。生氣,憤恨不平,或者焦慮不安,時常都在考驗著我們的心靈。

學佛之後我開始學著去理解,這些只是因緣的聚合。問題的產生,有時候就是在最差的環境中,聚集了更差的條件。每次都像是一道考題,問自己:這次我會怎麼做? 
          
在面對考驗時,過去我有時候會選擇逃避,或者極端的選擇情緒衝撞,讓自已陷入一種漩渦,來面對那些不合理。然而這個問題若終究沒有在當時獲得最合理與圓滿的解決,對自己交代與負責,最終這樣的考題就會一直輪迴在自己的人生裡。不斷重演發生。                                   
影片中師父的耐心,讓他也思考出解決不合理問題的答案。

就是自己的心念。         

不合理的事情,是我們的日常。是考驗,是因緣。
若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心念,轉念,就能創造出不同的因緣,改變自身的業力。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第  6 組 廖秋華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一般的志工團體,服務幾乎是分組分工的,在參與這個團體之前,就已經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在正式成為志工之前,有基礎訓練及專業的訓練。經過培訓後才上線。工作項目固定,時間也都固定,除非是臨時支援的項目,要多少人,做哪些事,只要自己能力所及,時間許可,隨時都可支援。

去年有幸進入法鼓山體系學習,寺院有服務的志工外,在這裡的學員需義務參與服務。這是很棒的政策,且不同班別,服務時數也各有規定。學員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時段,有早、中、晚三個時段,每次三個小時。這對住寺院附近的學員是方便的,但對遠到的學員相對的不方便。也許服務僅三個小時,不過車程來往及等待的時間遠超越服務的時間。

至於義工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方丈和尚說這因人而異,有的人可以專門做一項工作,做得很好。有的人如果做很多工作,可能他的時間體力沒辦法負荷。我們如果可以把一項做得很好,當然非常好。有其他工作缺少人手,這工作不一定是我的專業,我還是可以做,我會的就去做,不會的就去學習,但要避免什麼工作都做,什麼工作都做不好。要別人善後,別人收尾。

總而言之,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盡心盡力,用心完成,義工是義不容辭的工作,要把你的付出,當作一種生活的心情,去做個盡職又快樂的義工。

第25組 古明春

聖嚴法師與觀音菩薩的故事(三)山裡的月光

心得分享:

你不是小孩子了,一切自己作主,重要的是,不要對不起你自己。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愛你的,亦有傷害你的。別人可以對不起你,但不可以對不起你自己。我們都愛過許多人,但都忘了不曾好好愛自己。今生認識自己,對自己好,珍惜自己,愛自己,方是人生幸福的起點。

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何時,不管發生任何事情都要善待自己,因為你都是這世上最獨一無二的。

第18組 陳昀湶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

心得分享:曾經聽過果醒法師到台中分院(府會園道址)開辦的講座中,所講的主題;這次透過影片,感受更清晰。片中描述參加禪七的學員與法師分享過程。

其中,從一位學員的分享:建議護七的義工能找溫和一點的人來擔當。因她在禪七期間,曾遭遇一些個人身心狀況,希望能予以改善,卻得到如澆冷水一般、打擊的感受,實在讓人氣憤。法師逐步開導,提示他所說的狀態,應該早已不同。也許對方已受到提醒,有所改變作為;我們若能將當時被回應下的感受,先放下它,再分析對方處事的用意為何,也許會改觀一切。

我終於能更理解,自己存在內心對人、事、物設下的種種看法,有時只是一直不斷在加深的情緒;由於它的擾動,讓人思考辨別的能力狹隘,就體會不出真正的用意。

感恩法師用心的開示,如媽媽所做的一切,是當下因緣趨使,產生出一切作為,在小孩成長茁壯後,原本必要的連結早已停止。如胎兒出生,必經剪斷臍帶。所以每個人都經歷了成長過程,都需感恩學習的契機,努力去實踐自己圓滿無礙的人生。

第14組 冀緜卿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農禪寺師徒故事(一)農禪家風

師父說「沒有農禪寺,就沒有今日的法鼓山」
就如同「沒有父母,就沒有今天的我」在在教育著我們要懂感恩懂得飲水思源. 家風是建立每個人格養成的條件,小時候父母就是我們的學習對象,不管在思想觀念乃至行為舉止,會是影響我們一生的品格。

而師父為了承襲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親力親為的教導弟子。如果好的家風能從小至一個家庭、一個團體大到一個國家的影響,這樣人間淨土便指日可待。

在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師父深受東初老和尚無理的磨練,卻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要求;而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每當遇到不講理或不平等的要求,總是先起了嗔恨心,非得把自己當下情緒表現出來不可,但往往都是反效果,憤憤不平的情緒也沒消失,反而被情緒綁架,苦了自己。 

但在接觸佛法之後,慢慢的會在這樣的情況發生時,先學著讓自己冷靜下來,不再先用情緒去處理,也學著在溝通上,去了解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能取得平衡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就慢慢學會放下,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第12組 蔡圓珠

農禪寺師徒故事-農禪家風


農禪寺師徒故事-農禪家風

法鼓山的發源地就是「農禪寺」,農禪二字的原意就是承襲唐朝                                                     
百丈禪師的農禪家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精神落實在每日的作息中,老和尚對於聖嚴師父的磨練是很嚴苛,也運用了很多方法來接受磨練,因此;也相對的做任何事都相當有耐心與其毅力。   
                 
所以這個跟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要面對的人事物一樣,無論遇到怎樣艱困的環境,都要勇於面對,運用到聖嚴師父所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如同現在全世界疫情嚴峻的時刻,也是要學習如何與疫情相處,自然而然也沒有什麼好畏懼了,一切皆以平常心面對。                                                                 
                                                   
第10組 張玠鑌

農禪寺師徒故事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農禪寺師徒故事(一)農禪家風

我覺得我很幸運 , 很幸福.
怎麼說呢 ? 現在所站的土地,所用的周遭萬物都是前人努力打拼出來的.

看著每一段法鼓山建立的故事過程, 真的是有莫名的感動. 小時候, 媽媽也都會要我們有珍惜的美德. 所以對所擁有的一切都明白該惜福.

但是還不夠, 從開始成為法鼓山的一份子,寶雲寺的一份子,發現還有更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創造.

所以, 我願在未來的日子裡,都要盡我的能力學著前人的精神,為更多菩薩造福.分享利益眾生的佛法,願一切眾生時時刻刻 念佛 念法 念僧. 阿彌陀佛

第20組 蕭盈真

農禪寺師徒故事-農禪家風(一)觀後心得

百丈禪師建立叢林制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讓我感動其精神,因出家法師在日常生活中勞動中修行佛法,之後再弘揚佛法,一般人不了解以為出家人不從事工作只仰賴信眾供養的刻板想法,接觸法鼓山道場才了解法師平日法務之辛勞。       
                                 
影片最後聖嚴師父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信心和道心是從堅苦乃至絕境中生起,安樂的生活對初發心者而言,只有徒使墮落』,之前閱讀聖嚴師父的傳記和最近閱讀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等傳記,他們在堅苦環境中都是嚴守戒律且自我要求極高修行者,之後盡形壽獻生命弘法利生而成為近代高僧,他們的身教和言教是現在學佛者的榜樣。

每個人學佛因緣不同,當遇到學佛有障礙時,更要有信心和道心持續學習修行,才能向前精進,體會佛法之美好。     
                                                                                               
自東初老人建立自力耕生的『叢林制度』,聖嚴師父發揚光大漢傳佛教的精神,成立『法鼓山』道場,能在『法鼓山』學習佛法是有福報的,珍惜此法緣傳承師父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第8組 張瑋庭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農禪家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心得分享:
唐代百丈禪師持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我想百丈禪師的立意何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準備考試,我曾在佛寺掛單一個月,法師每天打板即起,做完早課後,就可以看到法師在大片的菜園中挑水種菜。現在住在台中潭子,常常可以看見,經過荒涼的重劃區,每每看見一位法師,佇立在路口轉角處,頂著烈日、強風,戴著斗笠在托缽化緣。

最近在寶雲別院出坡,清掃著草地上的落葉,我在想這落葉如煩惱,清掃乾淨,又可以看見落葉一葉一葉的飄落,永遠有掃不盡的落葉,如同世間的煩惱綿延不絕一樣,所以清掃乾淨並不是我今天來的目的!如同老和尚要師父砌磚一樣,老和尚的目的不是要請師父去砌一面牆,就如同出坡掃地,不是真的要把草地弄得乾乾淨淨一樣。

不管荷鋤耕種也好、托缽化緣也好,掃地也好、砌牆也好,這些方式都是修行的方法,真正的目的就是藉事練心,所以百丈禪師持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既是警惕自己對於修行要時時修、數數修,用方法讓自己不散逸應該是百丈禪師的心意吧。

修行如何得清涼?綜觀修行,世間法不離佛法,如果事事都能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和修習,又如何會墮五蘊熾盛?所以要如何登清涼地?就只有用佛法來修行世間法,百丈禪師持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以去除懈怠散逸的煩惱習氣,而荷鋤耕種、托缽化緣、掃地、砌牆無不也是修明心見性的功夫嗎?

第3組 劉彬炫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聖嚴師父與觀音菩薩的故事(二) 跟著月亮過海洋


農禪寺師徒故事(一) 農禪家風

師父曾說: 農禪寺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沒有農禪寺就沒有今日的法鼓山。

這故事在 1965 年說起當時的農禪寺是被倒滿垃圾的荒地, 小菩薩說怎麼還有那麼多垃圾阿, 怎麼這麼臭啊.. 起因師公聰慧的讓大眾將垃圾倒置在這呢?
小菩薩說: 每天種菜種竹筍很累呢, 又不是來當農夫的..
師父說: 每天要小菩薩起這麼早的確是不容易但這可是我們傳承自唐朝百丈禪師的農禪家風, 規定弟子每天要工作才能吃飯, 後來百丈禪師年越來越老了, 還是在找鋤頭要工作
弟子說: 您年紀大了別耕作了回去休息吧!
但禪師說: 這怎麼可以啊… 鋤頭還我.. 弟子送齋給禪師時,
禪師說: 拿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雖當時還沒蓋農禪寺但農禪精神早已經天天耕種天天勞動當中了, 當小菩薩在擦地時, 遇見施公走過留下了腳印.. 說著: 師公我在擦地耶..
師公說: 小菩薩你應該更有耐心才行喔, 當時聖嚴師父在美濃閉關時常寫信鼓勵小菩薩, 因他曾經受過更無理的磨練, 有一次老和尚要聖嚴師父整理信眾捐贈的舊磚塊, 聖嚴師父好不容易把舊磚塊上的灰泥清除掉了,
老和尚卻說: 聖嚴師父太粗心了, 怎麼把磚塊打碎了, 快把磚塊黏合好,
聖嚴師父說: 師父它們不可能黏得回去耶..
老和尚卻說: 你聽過大海撈針嗎? 那才是不可能的事! 於是:
聖嚴師父又把碎磚頭一塊塊裝了回去, 結果, 老和尚又下一個指令: 現在把磚頭堆起來..
聖嚴法師試了很多方法最後用芋葉才把磚頭包好,
老和尚說: 其實這些磚頭根本沒有用, 你一定很氣我吧!
聖嚴師父是有些生氣,
老和尚讚美說: 聖嚴師父確實有耐心, 原來老和尚訓練弟子是在於養蜜蜂不是在養金絲雀, 

因為金絲雀是寵物而養蜜蜂是蜜蜂會去自己採蜜獲得自己的食物, 後來聖嚴師父決定去日本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期間東初老和尚在空地上蓋起了農舍, 當年竹筍正等著破土而出就像在等待聖嚴師父早日學成歸來傳承農禪家風。 
         
這影片讓我憶起農村生活長大的回憶, 父母親也是這樣教育與磨練給我們考驗, 從影片中給我省思是多一些耐心學會提起即是放下, 而運用在工作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上級交辦的事項總會無常的變化, 甚至還沒完成就要接受下一個指令, 而聖嚴師父用耐心面對接受磨練獲得考驗, 是相當棒的學習模範,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我有去體驗, 其實挺有道理的, 沒有做就沒有收入, 怎能吃飯?

而孩子沒有去上學認真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也是一樣, 想想以前農村生活自己要去田裡採收紅豆還有採毛豆.. 少慾知足, 每天也是要耕作直到上小學了就靠自己寒暑假或假日有挖荔枝採毛豆.. 這樣賺取生活費補貼家用, 而自己的孩子現今生活過得相當好, 所以, 藉由影片也同時讓自己的孩子做思考要知感恩這一切, 如有能力要知報恩。

影片後面這話很受用: 信心和道心是從堅苦乃至絕境中生起, 安樂的生活對初發心者而言, 只有徒使墮落。

第25組 郭芳妤

農禪寺師徒故事(一) 農禪家風

我覺得看完這則影片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農禪家風是承襲於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尤其到了百丈禪師年紀大時,弟子擔憂他過於勞累,特地將他的鋤頭收起來不讓他耕作,但他依舊秉持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態度,堅持不吃飯,著實讓人動容!  實在是佩服百丈禪師的這種精神!

農禪寺的東初老和尚也是秉持著這種精神帶領著弟子開墾農禪寺,東初老和尚訓練徒弟的方式,看似無俚頭,但目的卻是養在蜜蜂,而不是養金絲雀,金絲雀是寵物,需要人照顧才能賴以為生,而蜜蜂會去採花粉造蜜,不僅能靠著自己的能力生存,也能夠奉獻。

    看到聖嚴師父受東初老和尚磨練的故事,讓我很感動,使我想到剛出社會的時候,遇到的種種狀況,以前的我總是默默承受不合理的事情,例如:主管要求我做A,我便按照他做A,但她卻反說我怎麼沒按照她的做B,又改B了,反而說是A才對,一件事情反反覆覆至少三到五遍才能完成,我當時是覺得可能她有老人痴呆的傾向,畢竟她的年紀跟我媽媽不相上下,不論如何都應該尊敬,每次都依照她的指示去做,她可能是因年長,所以記憶力不好,需要好好體諒才是,所以一直默默承受,到後面反而被軟土深掘,常常在背後說我的不是,甚至讓我背黑鍋等等,最後是一次跟某位師傅聊天時談到他告訴我,我那位主管是擔憂我的存在影響了她的地位,因此才這樣對我,我當時是覺得我也沒有要和她搶工作,剛出社會也只想好好的工作,自己覺得平常我看起來應該傻傻的、很無害才是,沒想到卻讓人不安,甚至陷我於如此地,當時想了想後,覺得我還年輕,我去哪都可以,但她不一樣,她年紀大了,也不會使用電腦,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實在是也不容易生存,於是我後來決定離開公司,我遞出辭呈後,老闆找我約談,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我獨自一人默默承受委屈,老闆他們都把我的能力看在眼裡,也不是主管說的那麼糟,反而還要我留下來,要我再等幾年,那位主管的位置給我做,但當時的我實在是被傷的太深,已無心力再留下來了,也不想要因為老闆看好我而成為主管的眼中釘,一方面也算是逃離這個傷害之地吧!

後來換了現在的公司之後,也還是遇到一些人事問題,也是用我慣性的方式默默承受,到我憂鬱的傾向太嚴重時,我媽把我拉來寶雲寺上課,才真正地走入佛法,才開始改變自我,學會去面對問題,不像以前只會把自己悶到生病,在我學會去面對它之後,努力學習著對問題微笑,我發現自此之後,週遭的緣慢慢變得越來越好了,我不再逃避了之後,發現其實沒那麼難,覺得一切的關卡好像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因為沒有突破它就逃走,所以會一直出現境界使你不得不面對它!

直到真正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之後,才是真的打破慣性了!
因此很感恩遇到佛法,如果我再早個幾年學佛,可能就會不一樣了吧!但是若我不是因為打擊這麼深,根本也不會想要走入佛法!
也許危機就是轉機吧!現在想想這就是逆增上緣,感恩遇到的所有一切,有挫折才能有所突破!

第1組 程伊筠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農禪寺師徒故事故(一)農禪家風

心得分享:
聖嚴師父開示:信心和道心是從堅苦乃至絶境中生起,安樂的生活對初發心者而言,只有徒使墮落。

看了這個影片之後才知原來「農禪家風」源自於唐朝的百丈禪師,這個質樸莊重的信念,傳承千年的教誨,不管擺在哪個年代都是令人感佩的精神,所謂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穫,並不是閒坐家中,便能天降餡餅不勞而獲的。

聖嚴師父年輕時整理磚塊的故事,頗令人印象深刻:初看到這個情節時,覺得師公東初老人怎麼如此刁鑽、這麼愛整人?繼續看下去,才知道原來他是深心在磨練師父、教導師父要有耐心!於是,我就想起軍人常說的銘言: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

老和尚種種訓練,都是希望弟子們要有堅強的信念,不能隨便因為一些磨難便失去信心,怨天尤人,想辦法解決難題,達成要求,是自信與刻苦自勵的根本訓練,在漫漫人生旅途中,若再遇到困難,便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有毅力和信念,一定可以成功的;同樣的,漫長的成佛之路,只要有信心,日日用功,時時謹記自己要的什麼?累世累劫,努力不輟,定然達到彼岸,求得真智慧。

第20組  林清香

聖嚴師父與觀音菩薩的故事(二) 跟著月亮過海洋

小沙彌常進常常在大眾安板休息時,點著香躲在棉被裡偷偷看小說,從小說裡看出人間的虛幻與種種苦,發下心願,要用他的筆寫下佛法種種的好,讓人們不要再受苦,當時上海時局很亂,國共內戰,共懺黨即將佔領上海,

讀靜安佛學院的小沙彌常進的同學們也很擔心畢不了業,即使畢了業也無法當法師的惆悵,時局動盪,法師及學僧們紛紛離開靜安佛學院,常進決定脫下僧服加入軍隊,再隨軍渡海來台的船上常進對著月亮發願:「常進在此對觀音菩薩立誓,我還俗不是為了要當軍人,而是要維護國家漢人尊嚴,以及日漸衰微的佛教,爭一分光榮,加入軍隊的常進改張採薇,加入了通信隊,軍隊幾乎奏騙了全台灣,

原本身體瘦弱得身體也在觀音菩薩的保佑下越來越強壯,邊行軍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軍中長官看到他每天啃白饅頭喝菜湯跟他說這樣下去體力不堪負荷,張採薇很肯定的跟長官說他以前是和尚未來還是要當和尚,長官跟他說在軍中要吃素守戒不容易,

在軍旅生涯中在張採薇的夢中他始終是一名和尚,只要一放假他四處拜訪寺院,把握機會閱讀經書,親近佛法,向發師們請益,有一次他來到高雄佛教堂,剛好基隆的大覺寺靈源老和尚也來作客,當天晚上醫僧衣俗一起掛單,張採薇把握因緣不斷問靈源老和尚問題,老和尚只是不斷點點頭問他還有嗎,

直到所有煩惱的問題問完後,靈源老和尚舉起手來大力的拍在床板上,大聲斥喝:「放下」,
張採薇嚇到了,靈源老和尚說:「你哪來那麼多問題通通都放下」,這一掌彷彿醒過來的張採薇疑惑及絕望不見了,也讓他更堅定未來要走的路,寫作也是張採薇的精神寄託,自己取名為【醒世將軍】,因為投稿到人生雜誌,而與當時主編東初老和尚有更多的往來,張蔡薇一共當了十年軍人,

退伍後他立刻到中華佛教文化館,懇求東初老和尚未他剃度,讓他恢復和尚的身分,東初老和尚一口答應,選個日子幫他剃度,再次出家的張採薇幒此有了新的法號「慧空聖嚴」,並在佛前發願,「不會忘記所發誓願,此生致力於弘法濟世,絕不退轉」,歷經種種歷程不改弘法度眾生的悲願心,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感恩 聖嚴師父當時的堅強不退轉的心念,才有今天的法鼓山,才有紹佛龍種的僧團,才有完整的弘護一體護法體系,才有全世界法鼓山分支道場。

法鼓山提昇人品的指南、法鼓山安定社會定世界的力量

在影片中看到師父對著月亮發願, 可以分享您發了什麼願?

我每天早晚課前
10幾年來在佛前發願
所緣所遇的菩薩都是有因緣
能以法鼓山佛法禪法接引其
改變ㄧ個人生命質地
轉無上法輪利益無量眾生
生命不空過
成為有影響力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第25組 李美岱


跟著月亮過海洋

看完這則影片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聖嚴師父在做軍人的時候,趁著放假到高雄市佛教堂,碰巧遇到靈源老和尚一同掛單的那個晚上,聖嚴師父問著靈源老和尚一堆問題,老和尚沒有回覆聖嚴師父的問題,只是開口說: 「還有嗎?...還有嗎?」

直到聖嚴師父都把問題說完了,靈源老和尚突然一個響掌並說: 「哪來那麼多問題!放下!全都放下!」

這一掌拍醒了聖嚴師父,使他的疑惑跟絕望都不見了,也讓他對未來的路更堅定,看到這裡我好佩服聖嚴師父,光是聽到突如其來一個掌聲,就能放下煩惱並堅定的找到人生的方向,這是我最感動的地方,我覺得人有時候就是把問題說出來,雖然對方不一定能幫你解決問題,但是在說出來的當下,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悟性高的人,覺察自我的速度也很快,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我想聖嚴師父應該是在那個當下就明白了,煩惱先放下,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所以我們只要事事盡力跟用心就好了,努力學習著活在當下,想起聖嚴師父曾開示過,隨時都能夠做自己的主人,既不受外面好壞環境影響,也不受內在煩惱起伏困擾,這也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標!

共勉之,阿彌陀佛!

第5組 程伊筠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到處都需要義工,如何抉擇?

心得分享:擔任義工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布施,感謝諸佛菩薩加持,弟子能夠違緣盡除,參與義工盡一己之力,也能透由此因緣淨罪集資、積集資糧,這是我每次出坡的心境。

  義工到處都欠缺,我並不專責於哪一性質別的義工,當我在環保組擔任掃廁所的義工時,我內心充滿了歡喜心,雖然是掃廁所,每當我刷馬桶污垢清垃圾時,我內心總是現起一個念頭,告訴自己說:我現在掃塵除垢,將來希望用正法的力量來掃除我內心的塵垢。當我在大寮出坡時,很認真的學習觀摩,每次在寶雲寺用齋時,都覺得蔬食、素食為何可以煮的這麼的美味好吃,我可以在此學習大寮師兄姐的料理技巧,當有朝一日,我茹素時,也可以自己料理出美味的素食。

   總之,我當義工都保持著隨順因緣的心態,時間允許的狀態下,哪裡有缺就去哪裡幫忙,當義工若有兩個單位時間衝突時,我就把決定權交給自己的心,跟著心的感覺走,哪裡最需要就往哪裡去。

第12組   張玉圓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20與方丈和尚有約_01到處都需要義工,如何抉擇?

生活當中處處皆能種福田,只要在自己的能力、條件、體力、時間及對方的需求下,即能將種子播得更寬廣。我很喜歡方丈和尚提到的大家自許為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點。

當別人有需要我們伸出援手時,我們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愛之心幫助別人。
 
以前在出坡時,心中的想法只是要認真的完成打掃清潔的工作,但聽到方丈和尚的這個觀點,讓我突然醒悟。

對呀!若在出坡時我將自己比擬成觀世音菩薩,發自內心的觀世音菩薩精神,散發到外相的舉手投足一定會充滿歡喜。

這不就是所謂的「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的修行功課嗎?

第11組 徐惠滿

到處都需要義工,如何抉擇?

看完影片之後,主要內容是針對義工菩薩提出的問題:發心種福田卻常常應接不暇,身心疲累而陷入兩難,該如何掌握原則?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在影片中勉勵我們: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用學做觀音「千處祈求千處現」的胸襟自我期許;如果自己能力與時間有限,我們也可以介紹親朋好友來植福田,就不一定每個地方都需要自己親自參與,在時間的分配中衡量自身的條件,依自己的能力、體力、時間及工作範圍,還有對方的需求,為對方著想的立場,或是以自己的專業奉獻,推己及人介紹更多的義工加入萬行菩薩行列。 
                                                
    當許多地方都需要義工的時候,不限於一定要在法鼓山當義工,有的人在醫院當義工同時也接引許多人一起加入醫院義工的行列,這樣也很好;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就是為三寶付出,弘法利生就有無上的功德。
                                                         
 其次,無論任何地方,當沒有人可以做或是沒有人要做,有需要人力幫忙的時候,可以用”我來吧! ”勉勵自己,因為這就是自己的福田,化現為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來利益眾生。     
                                              
 我自己親身的感受是:當我加入法鼓山義工行列之際,確實經歷過常常應接不暇而陷入兩難;
譬如:我非常喜歡禪坐課程,剛開始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時間打禪;後來因為義工人力支援比較少,師姐們總是客氣的詢問能否來當義工,剛開始會覺得有一點兩難;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參與義工行列中,我深深體會到:成就別人一次圓滿的禪訓課程,自己的收獲往往比參加的學員還要多,尤其是資深義工是兄師姐們,總是教導我們許多小細節,不要讓參加的學員起煩惱心;我真的覺得那種無私的付出與胸襟,就令人折服;
我想,我們之所以從佛法的中,聞、思、修、證到信、願、行;它是一個實踐生命的過程,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夠在法鼓山的道場為眾生服務,自我深深期許著:願生生世世為佛法奉獻。               

阿彌陀佛

第16組 三寶弟子 演芳合十

生活禪系列(一)霓虹扇

以動為身,認物為己-把心產生的各種現象認為是自己;消失了卻還抓著不放,正是煩惱的根源。

法師以霓虹扇來譬喻解釋「無我」,霓虹扇的譬喻-轉動造成視覺的假象,轉一圈算一次生滅,心一秒生滅~彈指之間有960生滅..千百億生滅亦可造出虛空、山河大地、眾生…此比喻為一切為心造。

眾生以我的角度來看待一切事物,視野變得狹隘-原本心包太虛的心量,變成身包妄心的心量,此妄心就是我們的識心,正是煩惱的根源。

三法印-諸法無我,用扇比喻透過秒針的轉動,它有現象相續相滅的出現,但無「主體」在這些現象穿梭,這個主體就是我們一直以為有個真實的我,實際上只是現象的相續相滅的變化:因此前因後果的相續相滅是有;曾發生的當下便消失了,但我們卻一直抓住,以為還在,重點是現象有;但沒一個主體的我。

現象會生滅,當我們把過去的經驗(快樂或痛苦)回憶當成自己,練習能夠很快地放下-讓它像空中鳥跡一樣不留痕跡,但當下能不斷產生現象,具無限功能的那個究竟是什麼?  「無我」不受貪欲、瞋恚、無明、愚痴等煩惱心所惑亂便可轉識成智。除三毒。

最後講到可用話頭、默照亦可參究念佛的方法。要靠平日練習~

第12組 詹麗臻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2020與方丈和尚有約_01到處都需要義工,如何抉擇?

我覺得方丈和尚說的很對,到處都需要義工,該如何抉擇?方丈和尚說方便的話就介紹多一點認識的人、或者家裡的人來擔任我們的萬行菩薩,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一個人分身乏術,聖嚴師父告訴我們「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所以我們會規畫時間、利用時間,很多地方我們可以去幫忙,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很多地方需要你的幫忙,你就出現,這樣的話是最好,否則的話,我們可以幫忙介紹,或者推薦更多的人來耕福田,不限於法鼓山的道場,也不限於宗教的地方需要義工菩薩,很多地方可能都需要,我們能夠有更多時間來為三寶付出就是弘法利生,是無上的功德。

如果對方很需要這樣的人力,又沒有人來做的時候,我的能力、時間、體力、範圍也允許的話,那就我來吧!

這就是我的福田,例如方丈和尚在影片中說的例子,需要人來打掃環境而又沒有人力時,我們著手去做打掃廁所的工作,那就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世音菩薩,依照自己的能力、條件、時間、體力等等的範圍內,去做為對方著想的需求,是一種慈悲,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同時也是我們正在學做觀音,做中學、學中做,何樂而不為呢?

第1組 程伊筠

111佛學班結業心得

  首先,感謝法鼓山寶雲寺提供如此優美的環境與專業的師資給我們佛學班學生們可以精進學習,記得一年級剛開學我們對寶雲寺環境及佛學課程內容還懵懵懂懂時,法師們細心帶領與教導才讓我們對環境與佛學課程內容慢慢熟悉,從介紹皈依三寶、三法印、四聖諦到八正道,開始學習出坡擔任志工。一年級下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