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不因疫情而疏離的道情 106佛學班關懷員聯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步調,原本可以做的事,不能做了;可以見的人,不能見了;可以去的地方,不能去了,諸如此類,原本理所當然的事,竟然變得遙不可及……
 
受到這次疫情的波及,寶雲寺的活動也宣告暫停,配合政府政策,對人員的進出加以控管。大家一起學習的佛學班課程,也延宕下來。所幸,經過四個月的努力,大家堅守崗位與配合防疫新生活,總算有了逐漸解封的可能。


就在5月28日這天,106佛學班在聖嚴書院行政團隊的策畫之下,舉辦了一場關懷員聯誼活動,讓久未碰面的好友們再度凝聚一堂,分享這段日子以來的心得,如何用方法讓自己的身心安定,以度過疫情恐慌的時刻?以及思考如何因應未來在學佛路上可能出現的新局面與挑戰。
 
副都監果理法師蒞臨現場關懷大家,面對當下的社會潮流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法師談到這段日子以來,大家已經習慣在家裡網路共修了,會不會就不到寺院裡來了?在家網路共修,與到寺院共修,有什麼差別呢?


大家可以思考、討論一下。許多人讀了經典,好像懂很多了,都能說了,但是所學的佛法如果沒有修正自己的心,沒有變成菩提種子,那學佛只是增長了什麼?學佛只是把佛法變成知見與知識,那麼「我」會變得越來越大。
 
果理法師說:為什麼要來道場修行?

有善根的人還是需要聚在一起,彼此互相鼓勵與學習。還有,因為有接觸,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問題,也看到彼此不同的福報、不同的業力顯現。




如此,才能在境界中修正自己的問題,並且在付出的過程中,做一分,智慧就開顯一分,沒有實踐就沒有體驗,智慧就無法開顯。

最後,法師也希望大家利用時間,再把書院的課程內容或筆記拿出來複習,讓學佛的慧命不中斷。大家擔任關懷員更是因緣殊勝,更能發揮生命的價值,應該好好珍惜這個成就菩薩的機會與因緣。





此次活動過程中,大家在觀音聖號的唱誦中,安定身心,依序到佛前獻上平安果與祝福語,接著分享這段日子的學佛心路歷程與心得感想。


那份久別的溫馨與法喜,又洋溢在大家的臉上,同參道友的深厚情誼,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彼此珍惜攜手向前行的凝聚力,更加堅定了!

希望今日在道場汲取的滿滿正能量,可以藉由關懷員們的分享,散發給各組學員,激起大家回到學法、護法、弘法的初發心,在學佛路上持續向前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如此,也才不枉費此生,走入正法門中的良善因緣。

關懷員  陳秋月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疫情見曙光、學佛繼續向前行


因應全球防疫,法鼓山體系自從二月份起全面停止所有共修課程。直至五月底,國內疫情逐漸穩定,寶雲寺才逐步開放50人以下的小型悅眾團體聚會。

獲知恢復開放後,聖嚴書院107班鄧鈞宏班長率先於五月二十六日星期二下午七點,邀集26位關懷員等悅眾共聚一樓五觀堂,期望再度點燃防疫中斷後的學習動力,並邀請大家分享防疫期間的修行體驗與學習心得。
 

鄧鈞宏班長首先報告,若疫情緩和正常,聖嚴書院各班的課程,預計將於九月份開始上課,請各組關懷員傳達訊息,並多加關懷各組同學的出坡與學習狀態。久違數個月不見的關懷員們都懷著欣喜期待的心情,期待恢復正常上課。


    吳秀玲師姐分享站在醫療防疫第一線,擔任長照工作照顧近兩百位年長病患的心情,在防疫期間每天身心總是忙碌緊繃,三月底突然發生在家中暈倒、送醫急救的驚險狀況,感恩佛菩薩庇佑,才能安然度過。


    另外,因為生產防疫相關產品與醫療器材,黃吉志師兄與陳淑芬師姐則表示,在防疫期間突然無法上課共修,還要面對突然暴增的工作量,不是容易的事。他們不約而同表示,還好有用佛法與拜懺來穩定身心,並加入法鼓山發起的大悲咒共同迴向護念,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多年擔任禪坐會義工的陳珮君師姐則表示,這次疫情無常、突然中斷所有共修課程,覺察到自己在沒有共修期間竟然產生鬆懈散漫,後來參加法鼓山因應疫情推出的線上共修課程,才又再拉回自己,找到安定感。


    徐裕豐師兄則分享擔任佛事禮儀工作的見聞感想,「這段期間因為防疫規定,所有佛事都沒有助念團協助,只能靠家屬自力,因此在與喪家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家屬們在這段期間都非常配合早晚課誦念迴向。這也正是推廣聖嚴師父所說的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的最佳時刻。」

   聽完多位關懷員分享後,常光法師關懷開示,「聖嚴師父曾說〈迴向〉,不是只有念誦迴向偈,而是把修行中所獲得清淨的心,分享給我們的周遭與家人。」


「例如在我們閱讀佛書、誦經打坐後獲得法喜,照樣要回歸日常生活,去面對工作與家庭的人事物。要先放下自己,去幫助別人、服務他人,慢慢變成習慣,才能從抗拒別人、對立的狀態中,覺照到自己的執著,然後放下。由清淨的境中出來,去面對家人時更要柔軟,讓家人也能感受到修行佛法的慈悲與智慧。」最後,常光法師感恩鄧班長與各位關懷員的奉獻與護持,也期許未來大家都能繼續努力,學佛向前行。

關懷員 林明蓉 

2020與方丈和尚有約02-做義工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聖嚴師父說「會的,我們就去做;不會的,我們就去學」,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做義工的基本要義了。禪宗的修行是連運水搬材都是修行,所以修行是在生活面上就可以進行的,何況是去做義工更可以學習與修行;而參與義工的活動期選擇上可以先從自利與利他來分別,以自利來說一門深入最好,因為一門通,門門通;但如果以菩薩道的利他來說應依據眾生的應機需求我們就應去發心學習,來服務或幫助有需要的眾生。但在做義工的過程中也應該要避免如蜻蜓點水般未盡完善而需要別人來善後也不好,而應該以發慈悲心去幫助人,但也要有智慧去選擇,如果技術面上已經足夠,工具也已經具備,就應該可以再去開發更多面向的工作,做更寬度的義工服務。

以我自己出席參與義工的工作淺薄經驗,我比較喜歡去選擇自己不孰悉的工作領域,可能是因為我一直都在專業領域工作,我非常喜歡執行純粹出勞力的工作,那讓我可以非常安靜且專注地做著,所以我會選擇到處結緣學習來擴充我的學習機會與參與,當然如果我的專業領域剛好有需求與機會當然當仁不讓,就是「有需要!我就去」。

第17組 鍾榮中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與方丈和尚有約 2‐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 做義工,應單面向或多面向,個人認為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端視當事者的時間、體能、專長及投入義工時的初心而定,如同「一門深入」與「博學多聞」般,既不衝突,也不相違,莫忘凡事皆應盡心盡力即可。

以在法鼓山奉獻的義工為例,有文有武,類型多元,需要的人力,如同維持一個小社會運作般多元,所以義工是多多益善,單一工作或多方涉獵,都是發揮義工服務的本質。

聖嚴師父:「義工是哪個地方需要人,就到哪個地方去,義工是救急、奉獻,而不是就業」,以此延伸,做義工,不見得需要專業,懂的事,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不懂的事,盡心盡力外,還要盡可能的學習,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也就是不勉強、不挑剔,以奉獻精神成就他人即可。

選擇自己專業知識或有興趣的事做義工,是奉獻自己時間、專業、才能,如果是選擇需要人力地方,則奉獻時間、精力和學習心,二者沒有差別,如同方丈和尚所言「:  單面向,專心一致做一件事,一定會很有品質;而多面向,四處學習,行菩薩道,但要避免蜻蜓點水、不徹底,要他人替您善後、收尾巴。」所以當義工,把握此原則即可。

個人認為只要稟持一顆慈悲心及奉獻心為前提,先把握單面向的任務,爾後,行有餘力,再開發自己第二面向即可,無需費神在單一服務與多方學習兩端中掙扎,如此才能讓自己成長,並利益他人,符合「自利利他」,相信這也是佛教「做義工即修行」的精神。

在此分享某篇文章所言:「若要一輩子高興,做事;若要一陣子高興,做官;若要一個人高興,做夢;若要朋友高興,做東;若要大家和自己都高興,做義工。」簡短文字,道出了義工的力量。

不管是分享自己時間、專業、才能、精力……的義工,別忘了可以分享的還有財產、健康,甚至是生命;生時,當義工奉獻、分享時間、專業、才能、精力,其實還可以捐款來分享財產、捐血或捐器官來分享健康,而到生命終結時,還可以捐大體,分享及創造自己剩餘價值。

第3組 陳奐瑀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農禪寺師徒故事-農禪家風

擔任國美館導覽志工已進入第十四年。當初進入美術研究所進修正處於人生最低點,因為違緣的關係而衍生自我否定與驚弓之鳥的心理狀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美館重新開幕,大量的藏書以及與論文密切相關的展覽與講座隨之而來,與導覽志工的解析下,讓我受益良多而心生無限感激,因緣俱足之下,順利完成學業後,便馬上投入國美館導覽志工的行列。猶記得當初的面試問及加入志工行列的用意—與大家分享欣賞的喜悅,因此在頻繁更換展覽、日新月異的美術發展、累積多項時數、排擠個人休閒與個人進修時間等諸多壓力下,依然持續至今,或許是使命的激勵,也或許是夥伴們、觀眾們的回饋吧! 讓我持續這份工作,不知道何時是另一波轉折,也不知有何新的變化,我都盡量告訴自己隨順因緣,盡一己之力而盡份隨緣。

來到聖嚴書院擔任五齋觀堂志工,曾經一日連當兩地志工,工作性質與場域截然不同,我便告訴自己理應活在當下,更換輕便衣物後,挽起袖子,好好清理起眼前的餐具,依然本著自己平時做事的標準,當好那顆螺絲釘,接受大寮師姐一貫作業指示,當我融入團隊、真切執行時,方能發現團隊規範的確有其用意,而緊湊的節奏中,也學著溫和表達與有條不紊的處事,因此收穫頗多,磨掉些許的差別心,也感激其他默默行善、幫助我們的菩薩。

第3組 魏筠蓉

農禪寺師徒故事(五)-廣種福田

聖嚴師父:生命的意義,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長了自己。這樣的教導對我來說受用無窮,從影片中師父的學習與奉獻是最好的例子。

師父為了成就「福慧唸佛會」尋求協助並學習以克服語言問題的困難;而以慈悲的心教化清貧的孩子激發他們的善根,也引道菩薩們對孩子們不計較只要付出就好的奉獻學習,都為農禪寺成就了莫大教化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也因而改善了社區的善良環境。

這是讓人深具啟發的故事,我們雖然也有一心向佛的心願,但卻很容易陷於自求精進與解脫的胡同裡,而當我們忽略了對他人的奉獻時就無法再繼續成長。

成就他人也可以讓自己成長的原因,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當我們在為他人付出時除了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外,也因為對人伸出援手而可以體悟自己的豐盈而更可以滿意自己的現況而更知足,另外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當在奉獻己力時很有機會可以激發心中的慈悲心,進而讓自己的付出更有動力;當然所有的學習都是會遇見瓶頸的,但如果我們是在為他人的付出奉獻的情境下,我們會更有動力學習與精進,讓瓶頸更容易突破,我想這應該就是師父所提示的幫助了他人也可以成就自己的最佳寫照。


第17組   鍾榮中

農禪寺師徒故事-禪修生活

聖嚴師父:禪的生活是-積極、自在、簡樸、自適的安心方法,踏實的體驗生活,就是禪修。在這樣的原則下師傅在農禪寺引導弟子禪修時會先要求弟子學習紮實的禪修基礎後,在禪修過程中強調把心安住、體驗當下;而在內心的引導上師父會以提問「拖著死屍走的是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來激發弟子的觀想與精進。

而在修行的過程中師父以既是嚴師也是慈父的全面性教育弟子,並提醒弟子禪修與學佛不是只為了求個人的解脫而是要發大菩提心報眾生恩,而且也教導弟子如果覺知自己修行不得力也要有慚愧心與懺悔心來砥礪自己;如果在修行過程中遇見瓶頸,師父也會引導弟子放下包袱以觀想的方法讓自己放輕鬆而突破精進的困難,師父教導的禪修生活的過程,先以基礎奠定再進入方法的精進,而且也引導弟子進入觀想自我本來面目的禪修的另一層次的境界;當面臨瓶頸時師父也引導弟子以觀想、慚愧心、懺悔心去突破,最後師父提醒弟子離開蒲團才是修行的開始,不能貪戀禪修時的境界,因為太時的體驗生活就是禪修。

這一點讓我最有感,因為禪修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清明與愉悅非常容易迷戀,我想如果沒有師父的提醒很可能因為迷戀而忘卻了修學佛法所發大菩提心的願心。     

蒲團上完全面對自己,生活中運用蒲團上的工夫當基礎面對人事物。   

                                        
 第17 組   鍾榮中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農禪寺師徒故事(四)- 禪修生活、(五)- 廣種福田

本週看的師徒故事(四)禪修生活影片內容,敘說聖嚴師父指導弟子禪修的故事,博士頭銜的師父,以學問僧、禪師身份指導禪修,帶動臺灣禪修的風氣,或許有所期許,所以格外嚴厲,看到影片中師父犀利目光,配合手中的香板,有種板子隨時會落在自己身上的感覺,嚴師出高徒,因此奠下法鼓山紮實的禪修基礎。 
                                                   
    兩千多年前,佛陀於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起,禪法便在人間流傳,因應現代人生活方式,禪修開了許多方便之門,七天、三天、一天,甚至半天、一炷香,禪法的彈性,可說是佛法的慈悲,讓人有方法,消融世俗煩惱,認識並找回生命中的本來面目。                                                             
    看到片中禪修弟子的種種狀態,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只差沒有挨香板而已,個人也曾參加法鼓山「寶雲寺」的禪修課程,果雲法師:「身在哪裡,心在哪裡,全身放鬆,清清楚楚」言猶在耳,明明只有十六個字,但恍若無比沈重的無字天書,真實體悟「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境界。   
                                             
    坐上蒲團,昏沈、腳麻、打瞌睡、心不在焉…,全都經歷過,有時數息或是數聖號,數著數著就落掉了,明知要打掉妄念,讓心安在當下,但妄念偏偏打不掉,記掛的心上人、心上事、心上物全湧了出來,心思散亂,「不念過往,無畏將來,安在當下,一切安好」給自己訂下的方法,也拋諸腦後。   
                                                    
    之後,透過練習靜心,並依循師父的調身、調息及調心步驟,但仍說不上有所心得,欲學習所謂靜能生慧、化霧導迷的方法,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然影片聖嚴師父:「踏實體驗生命,就是禪修。」且要放下心中的包袱,人生才輕鬆,令人恍然大悟。 
                                        
    人生和禪皆同,接納變化、保持學習、享受當下,才能從容有智慧走出自己的步伐。佛語:「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遇到困境,不沈溺其中,退一步,收穫會更多的道理,禪修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的是禪,也是自己人生的課題。

第 3 組  陳奐瑀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農禪寺師徒故事(二)學作農夫(三)克難歲月

小時候放暑假,曾在外公家學當"野孩子",山裡、田裡、河裡、林子裡都好玩,但還是沒練成一雙鐵腳掌,表兄弟姊妹們跟哥哥都可以赤腳,我多次嘗試但還是離開不了拖鞋,怕痛!

    務農能貼近滋養我們生命的大地,細觀諸多因緣生滅,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親身體驗,深刻感受,對大地、對眾生感恩之心自然升起,更珍惜所擁有的,如果沒有也不會強求,深刻的感恩心能消融自我,佛法從恭敬中求,這才真正踏上學佛修行之路,如影片中師父說的:「離開蒲團才是禪修的開始,因為生活中無處不是修行。」

    克難歲月是很珍貴的,影片中曬被子、颱風漏水、停電、點蠟燭剛好都是我年少時成長的經驗,很熟悉,雖克難但一切都是活活潑潑的,而生命的厚度就是這樣累積出來的,人生的經歷不應只是一份工作履歷、金錢、地位,而是生活中所有的經驗體認、感受都是滋養,與時間長短無關與身分地位無關,靠心去感受與思維,若能不在苦與樂中執著,就會見到因緣的生滅與自在,這是我的體會。

第13組  屈靈玉

禪修生活&廣種福田

(一) 禪修生活:
在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修習六度的共道而成佛,其中之一的波羅密多就是禪定,而禪定在法鼓山的眾多修行法門中,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修行法門。

其實我的禪坐修行,並沒有很到位,從影片敘述中,我一一檢核自己在禪修中所遇到的方法和境界?對於專注的數息,呼與吸,讓氣流在鼻尖流動的覺受,感受著氣流的流暢度…,這種訓練專注的方式,我似乎比較相應。

當專注度無法停留在鼻尖,我可以覺受到。在情況不好的時候,心中妄念紛飛、心思散亂、氣流也會在鼻間擾動,沒有次序,腿酸麻痛,昏沈掉舉,一切放空,不是心中清清楚楚的空,而是浮浮泛泛、飄盪無根的空。

無論在禪坐或經行時,若想要真正得到清淨覺受,只有在當下,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我在哪裡?練習著,呼吸在鼻尖一進一出之間,覺受氣流在毛細孔上流動,才能真正得到清楚、清淨。

放下萬念,安住在當下,然後聽見身體中微細的聲音,我是誰呀?畫面中呈現的是無垠宇宙,黑暗幽冥,閃亮亮的繁星,似乎自己也只是寰宇中的一顆微塵,隨著無明在無始劫中流轉。

禪修讓我得到清安,雖然是短短的一時安樂,卻能使我得到明明白白的踏實,能得到包袱放下的輕鬆自在,修行在無時無刻之間,精進在無時無刻之間。

(二) 廣種福田:
佛是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而法鼓山之所以能度許許多多眾生,主要是聖嚴師父發大悲心願,行菩薩道,把許多具善根的有情接引到法鼓道場,法鼓山廣開方便法門,大家能依自己的根器修行,直至無上菩提。

無論是根器的利鈍,念佛也好,布施也好,只要付出不要計較,做義工行布施,一樣可以得到圓滿福德資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能讓我們積集資糧的地方,法鼓山就是這樣的一個好所在,這也是為何聖嚴師父慈悲的地方!

行善布施種福田,積極資糧度眾生,想到這樣,我的動機是什麼?那日,在學校門口停著一台捐血車,因為學校不大,但還是有點距離,平日我是不會走到校門口。心想好些時候沒有捐血了!辦完登記,直接就上去捐了一袋。

因為現在學佛了,常常會用心境和想法去對照自己的行為舉止,發現捐血~很好呀!內觀自己,沒什麼特別的感受。(因為學佛後,我知道布施的型像有幾種人,一種是為積福田,行布施、一種是為遇境布施,隨喜隨受、一種是被勸說後行布施、一種是不願布施行布施),心想我是哪一種?希望是無漏的那一種!

第 3 組    劉彬炫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到處都需要義工,如何抉擇

以前101佛學班沒有強制福業數,當時因為工作忙,很少當義工,以為要等到以後年紀大再來當義工。

但是後來重回108佛學班,有了必需修福業數限制,起先覺得不能理解,為何一定要強制當義工,後來才明白,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定,還真的是永遠都無法真的捨出時間來為他人貢獻。

之前參加過快樂學佛人、禪修,從沒參加過福田班,沒有機會奉獻自己做利他的事情,就像方丈和尚所說:要學做觀音,千處祈求千處現。原來佛法並非遙不可及的出世學,而是體現在生活中的顯學。

在當義工的當下,放下對自我的堅持,聽從師兄姐的安排,在時間內盡力做好本分,不論未來在寺內也好,或在外部也好,不管在哪當義工,秉持利己利他的精神,為他人服務,廣度眾生,這也是佛法精神所在。

自己若能將佛法實踐在生活,把自己的舊有的習氣去掉,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勢必也能影響周遭的人一起來學習佛法,一起來當義工種福田。

哪裡需要義工就去哪裡,盡自己的本分,不分工作種類,即使是掃廁所也很歡喜。

第 17組   陳秋萍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後念碰不到前念

心得分享:劇中法師引用了楞嚴經中佛陀對阿難尊者的開示,示範了「聽聞的功能,實際上是不管有沒有聲音。聽聞的功能不會一下有,一下子沒有,就是聽見有聲音,也能聽見沒有聲音。」藉此讓我們瞭解,儘管外境各種現象生滅,但人的聞性沒有生滅。

正因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才生的知見,一般人毫無概念,使得我們或多或少的慣性抓著某些發生在過去的念頭,或稱之為回憶,經常與之互動,更甚至將這串串的關於過去亦或未來的心念視之為「我」,心就在這些已滅未生的喜怒哀樂中翻騰不已,愉快的痛著或是疼痛的愉快著,不知「我」煩惱為何,所「我」苦為何?

這時就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學佛與禪修的絕對必要性。如果沒有佛法無常、無我、苦、空的知見,也無法藉由長久禪修的練習,如數息,來讓我們體驗到心與境、念與念分明的可能性,大家只能猶如時刻活在夢境裡的方式虛度生命。唯有以佛法的正見為基石,加以持續禪修的練習,讓念念分明、進而心境分明,才有機會瞭解何謂念念新,也才能將生命有效的做出利人利己的運用。

第17組 黃芃蓁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農禪寺師徒故事(二)學作農夫、(三)克難歲月

心得分享:
聖嚴師父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導弟子們,以農禪精神來實踐農禪生活,從菜園到廚房,每一樣農事以及每一件工具的使用,包括劈材、生火,都需要有方法,才能圓滿達成。透過日常勞動,弟子們逐漸明瞭,生活中無處不是修行,也理解到農禪精神,就是在平淡簡樸的生活中,體會人生的真滋味。

跟隨師父禪修的弟子跟信徒越來越多之後,農禪寺必須不斷擴建,來接引更多的信徒,也因此開始了克難的生活。剛開始的鐵皮屋,遇到下大雨、淹大水的時候,弟子們就要齊心合力,接漏水、清污泥、在退水中煮飯生活;後來增建時,弟子們也要幫忙挑磚頭、拌水泥、做木工、牽水電等等。日子雖然清苦,然而,師父也會利用颱風夜,跟弟子們講述禪宗的故事、帶弟子們練習梵貝和法器,示範「海潮音」。無論外在環境如何,禪修的生活,就是專注在每個當下,做好每一件事,顧好自己的心。

第9組 張慧千

影片:東瀛國的月亮


農禪寺師徒故事-「學做農夫」、「克難歲月」

農禪寺最早僅有一棟水泥建成的農舍,隨出家眾與護法信眾的日增,為應需求,以鐵皮違建方式擴充使用空間,由於當時物質條件不好,道場環境因陋就簡,法師們過的是雨天漏水、颱風淹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克難歲月。 
                                                    
  記得在民國78年間,初次參加農禪寺佛七,正值寒流,親自感受到師父用心教導,法師們細心照顧,義工發心護持,至為感動而參加護法勸募行列,自此結下殊勝學佛護法因緣,三十年來始終如一。 
                                                              
  當時因為關渡平原新擬都市計劃,將農禪寺土地徵收三分之二,因此浮現覓地搬遷之議,才有法鼓山的建設,才有今日水月道場的呈現,殊勝因緣,不可思議!                                                                 
    聖嚴師父常告訴我們;他没有計劃做什麼大事業,完全跟著因緣走,因緣到那裡就做到那裡,但因師父願力偉大,才能建設完成法鼓山及各地道場,讓我們享有修學佛法、護持佛法的因緣,得來不易,故須珍惜。

第 3 組   陳治明

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農禪寺師徒故事(一)學作農夫 (二)克難歲月

心得分享:                                                       
(一) 學作農夫:離開蒲團,才是修行的開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很多學習佛法的人,念經就是念經、參禪就是參禪。這是從周遭朋友中常聽到的結語,我大約了解個中意境,如果我念經念得很好,也只是念經念得很好。我如果禪坐修的很到位,也只是禪坐,修的很到位。

其實修行是六度萬行,在蒲團上打坐可以修行,在灑掃應對進退之間一樣也可以修行,修行的視界是寬大無垠,道理是一通百通的,修行不應該是阻礙自己吸收知識的障礙,應該是幫助自己吸收知識的助力(智慧),如同在禪坐中得到自我的清靜,當下陷入貪著之中,回到生活的道場,依然貪嗔痴慢疑,五毒熾盛,這不是學習佛法的本意。如果能隨時對自己做觀想,一切都是清楚明白,掃地也可以修行,炒菜時也可以修行,掃廁所也可以修行,種樹護生、布施愛語、.......無處不是修行道場。

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只是會念佛、念經,對於生活的理念如果無法相應,那真的是念經就是念經、參禪就是參禪了。
所以要修行,確實,處處都是修行處。

(二)克難歲月:處處、時時都是修行道場
沒有農禪寺就沒有法鼓山,一個修行道場的建立,不僅要物力、財力、人力,還要有具足圓滿的因緣,從開始的胼手胝足,分工合作,是在克難中成長起來的,正信佛教的農禪寺,從默默無聞,變成訪客絡繹不絕,接引渡脫眾生的道場,因為能夠提供信眾補足內心身心靈的空虛,修行的悅眾才會變多。

學佛修行-無處不是修行道場,雖然草創初期,生活條件不足,雨季的搖鈴聲、淹水時搬遷物品,大日頭鋪曬棉被,更令人懷念。而且非常特殊,師父教授梵唄的海潮音,可以想像在狂風暴雨中,梵唄的佛音,有如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浮木,闃黑無明的燈塔,那種給予無助的芸芸眾生,心靈支持的力量,孤寂恐懼的助伴。

在無限生命中,無始劫以來,於徬徨無助的輪迴中浮沈,而今生能有難得的暇滿人身,修行圓滿教法,而且能在殊勝莊嚴道場修行,應是累世積集福報、種下的善根,才有今生難得因緣,所以應該好好潛心修行,修行六度四攝,學習佛法精神,效法佛陀行誼,世世學佛,發大悲心,直至菩提。

第3組 劉彬炫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
1. 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力求自己勤奮不懈怠的精神,珍惜時光,要有明確的生活與生命的重心,為自己的生命與肩負的任務負責。

2. 「更無理的磨練」以「養蜜蜂,而非養金絲雀」的前提,透過種種無理的要求而磨出耐性,這無非是種「忍」的功夫。所謂的「無理」,有時候是來自我們自己本身的認定,當「我」凌駕在上時,我們就容易陷入「執著」的境地,認為他人蓄意為難我們而忿忿不平,甚至關閉自己心房而失去更宏觀、更深遠觀察與思考的機會,因此「忍」是在整頓我們紊亂的思緒,不被情緒勒索、宰制,跳脫固有的迴圈,等待適合的時機而本我自現,智慧萌生,因此,得做中學,於生活中時時警醒、實踐,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個人境界方能提升,各種違緣便是最好的試煉場。

第3組 魏筠蓉

2020與方丈和尚有約02做義工,應一門深入,還是到處結緣學習

心得分享: 陳弘慶菩薩分享的一句師父的勉勵話語「會的,我們就去做;不會的,我們就去學。」在我們短短幾十年的生命中,事事是學問,處處皆可學。有一次去大寮出坡,師姐派我洗餐具。我心想:平日在家即在做這件事,做起來應可得心應手。但師姐卻教了我一些清洗的訣竅,原來很多事情換了不同的場景,方式也要改變。經過了這次經驗,讓我體認到生活事無論大小,虛懷若谷將會豐盈你的人生。 
                                                
     另外,方丈和尚提到「忙中取靜,忙中取閒」這個觀點。讓我想起常勉勵孩子的的一句話「能善用時間的人,定能掌握人生的方向。」每個人每日可用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有人會利用下班時間充實自我,開創自己的斜槓人生;有的人則在螢幕前追劇,或手遊度過。端看個人對時間及人生的安排。 

第11組  徐惠滿

111佛學班結業心得

  首先,感謝法鼓山寶雲寺提供如此優美的環境與專業的師資給我們佛學班學生們可以精進學習,記得一年級剛開學我們對寶雲寺環境及佛學課程內容還懵懵懂懂時,法師們細心帶領與教導才讓我們對環境與佛學課程內容慢慢熟悉,從介紹皈依三寶、三法印、四聖諦到八正道,開始學習出坡擔任志工。一年級下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