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體健康關係,開始戒最喜愛的麵包和巧克力,在日常生活中要戒隨手可得喜愛的食物是件挑戰,然而,當發現戒掉吃麵包甜點後的身體逐漸恢復健康,於是更能守住貪愛的口慾之念,同時感受到日常生活中面對物慾的貪執,比較起以往,隨之似乎更為易放掉、忽視或完全不上心頭了。
本月的「自我提昇」將重點放在「四它」的實行和體驗。因工作關係而與人有著對立的態度,在爭執的當下運用「四它」非常受用,現下可馬上緩解自己的躁、急,但事後仍又舊習現出,可以面對卻不甘心接受它,內心很挫折、疲累,有時會想放棄。於是,這過程必須時時用方法關照協助自己的心不攀緣、不著境。
師父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簡單的句子似乎有著該自行體驗的心法,隨著時日經過處理後的放下,覺察到,無關於委屈不委屈而在於事件本身沒有節外生枝。經過事件的洗鍊,自己有著進步的穩定與自我安靜的定與輕鬆。
非常感恩能有這樣的體驗與前行的動能。
第二組 張瓊子 同學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七)
第廿四、廿五、廿六、廿七組:
- 佛法是拿來用的,自己改變對往生者改變才有影響(人心安,鬼神才會安),佛法的學習是要教人離苦得樂。
- 瞭解到佛教的念經持咒儀式,不應只是對亡者有利,惟有活著的人積極正面,才能對人生積極。
- 對三法印印象最深,工作調新單位時面臨很多人際挑戰,以前會追究為什麼?現在會以念佛來讓自己心情冷靜,也變得比較快樂,不要在乎別人眼光,盡力就好,不後悔就好。
- 上課後才知道宗教與佛教的區別,在工作上也能用不同角度去包容。改變了過去常起煩惱的習慣,會下來用四它來減少煩惱。
- 藉由佛學班學習由點→線→面,而不是只是學佛言佛語。
- 當心念一轉就能找到解法的方法。
- 對緣起→學習之後更加相信因緣因果,受報即消除,並要一直種善因(原來學佛是學習著讓順緣愈多),原來貪嗔癡人人有。
- 在學習十二因緣之後,在工作(教學上)非常受用,學習用不同方法去面對家長、學生。把自己縮小,慢慢改變,人際關係也有很大改變。
- 佛學過程中間輟學十年,再來上佛學班,初期覺得很辛苦,在寫作業時等流果、異熟果,慢慢薰習,慢慢改變我們的心。雖然不能一步到位,但能慢慢覺察與修正。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六)
第廿、廿一、廿三組:
- 更認識因緣果之間的關係,也了解因緣因果的不同,因為有『因果』我現在要為過去的我負責;因為有『因緣』觀,所以要為未來的我負責。『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
- 學習佛法如做菜,經驗的累積很重要,在不斷地薰習中就會漸漸把少的那一調整補足。
- 人間佛教:有位台北師兄與我交流時,告訴我,用”地藏經”來了解人間佛教,確實,有些經書可以用在生活上,所以我每日都抄地藏經與愣嚴經。
- 了解異熟果與等流果,也知道因果與因緣的差別,人間佛教重視入世而非出世。
- 在修行中,我們要學習發願,在日常生活中解門與行門要並重,不斷薰習,一點一滴慢的運用,漸漸融入生活中。
- 二年級上了林老師的課,從課程中學會去薰習,藉由老師所講的來內化自己,會讓自己對生活中的問題較能學會放下與釋懷。
- 我與同修的原生家庭都是佛教家庭,感覺到在法鼓山體系下學佛法是非常幸福的,例如打禪七,師父會把方法與佛法依次第帶入,學習觀照自己內的成長。
- 就是因緣果不離十二因緣、三世等,以因緣果可以簡易含括。
- 上了林老師的課才理解何謂才學問,老師的引擎確很發人深醒,瞭解為何要深入學習,學習的越深入才能不起傲慢心,知道自己的不足。
- 人成即佛成,人道盡了,佛到近了。人類即受報又能引業,原本入佛教是追求『善終』入了聖嚴書院才瞭解,還是要靠自己。
- 參加共修是有益的,全心投入時可以感受到時間、空間的不同,應在為人的時候精進,更要有信心,可以藉由驗證更能在人間學佛。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五)
第十六、十七組:
- 與人接觸才能把佛法用出來,共修可提醒與精進。
- 以前覺得佛教就是宗教,上了課後,才知佛法非宗教,因為一切唯心,自己就有真如本性,聽老師講解後,才知這觀點。
- 本身喜歡讀書,對佛法的知了解也相當多,經老師上課後,很相應,最後還是回歸到六度萬行,對四攝法也很相應,也讓自己去反思,會更喜歡佛法。
- 剛開始上課聽到老師說佛教是無神論很震憾,上課內容是個學習目標,佛法是要應用的,遇到境來時,可以一兩次用得上便很好。
- 來這裡有好多課程,對我們都很有幫助,佛教是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禪法如何生活化,師父舉了例子,如花道、茶道,禪法是要細緻去觀,生活中要能用心,要能定,要不斷的覺知自己的心才能定。
- 以一部片子舉例"一百零二歲破記錄"很有感觸,就是活在當下的最好例子,把舊事丟掉才能有能力往前邁進,可用斷捨離的方法。
- 佛法要從最基礎的學起,如五戒十善…等,而且要應用於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學佛之後,漸漸覺得自己比較重視基礎觀念的落實,也發現自己真的有在改變,而且自己的心也較安定。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四)
第十一、十四、十五組:
- 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捒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別人不喜歡自己,要感謝。
- 活得好,才可死的好,今生的學習,來生的天賦,謝謝104班的關懷員。
- 心『寂』(靜)→ 照 →『智慧』
- 心隨境轉→境隨心轉;以平等、慈排待人、事、物,以果推因。
- 壞的不討厭,好的不喜歡
- 菩薩戒為核心,佛法的正見合乎三法印、因果、因緣,修學用四預流支的方法,用菩提心智慧來做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 用平常心看待事情,保持在當下。
- 佛教落實生活當中,用戒來規範,人間佛教走在正道上。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三)
第十、十八、十九組:
- 法鼓山教大家找回『自家寶藏』向內尋求為未來的自己負責,利人便是利己。
- 要有正信的知見,知道因緣,親人若離開,不要不捨,祝福他往『生』。
- 有煩惱(問題)來時,要以智導情,理性思考再決定,有智慧的處理;沒有煩惱(問題)時,不要找沒有煩惱(問題)。
- 更認識了人間佛教,佛法可放在日常的人際、處事上,善用佛法,心情就不會被牽著走。
- 佛教的生命觀:造業、還願、發願觀念。我們可以把被動、消極的心,化成積極,用當下態度改變現狀。
- 人間佛教有真實性、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20年前聽佛法和現在的心境不同,能循序漸進引導我更貼近佛法。
- 父親車禍後,曾經去參與靈修,當時只有信,沒有解、行;來法鼓山後,才知因緣因果,當你面對生命問題時,只有佛法能讓你的心有所依;當義工時,就是在實踐佛法,面對問題。
- 來法鼓山修學佛法,教我們慢、放下,把心中的垃圾消滅,放下我執,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試著客觀看事情。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二)
第四、五、六、十三組:
- 瞭解到因緣、因果觀、對於刻版印象的佛教的改觀,大眾都可修學佛法。
- 瞭解到需發菩提心、發善願,種成佛之因,境來要學習轉念與薰習。
- 累世或許曾在師父座下學習,所以今世才有因緣與大家在這兒學佛。
- 用四它担然面對 因果:對過去負責(面對、接受);因緣觀:對未來負責,隨緣儘份,儘份隨緣(處理、放下)。
- 平時抄心經,不知義,來上課後,才知其義,越讀越開心。
- 從一年級到現在二上課程下來,感覺自己已開始將佛法融入生活中,比從前較不易起煩腦。
- 更瞭漢傳佛教,也能將環保與佛法結合,應用於生活中。
- 這學期對於十二因緣、因果因緣特別受用,學習如何止惡、行善。
- 修心→開智慧→落實於生活→務農的經驗→將果樹與眾生分享,共生共存。將佛法落實在日常中的修行,是法鼓山與其他團體最大的不同。
- 平等、尊重每一個族群,就是落實人間佛教。
二上大堂分享 - 這11週來,您聽到什麼?您認為人間佛教的特色是什麼? 分組討論(一)
第一、二、三、九組:
- 上完林老師的課程,對於12因緣才有了更理解的概念,就像師父說的:『佛法離開了生活是沒有生命力的』。
- 也感知到自己過往的業力,對於『放下』這件事,似乎也沒有那麼難了。對於人與人之間相處在佛法的薰習後,明白要在家人與情緒之間的拉拔時,更能放下;也更收斂自己的情緒。
- 對於生活的需求,學習著不執著看淡。尤其在事務的覺照上,能覺察及慢慢轉念。
- 以前對於不同教派的佛教只有看過,卻不了解,但上完課後,對於佛法有更深的認識,更明白修行的道路要更珍惜,也很法喜,覺得非常有收獲。在課程的聞思修過程中,開始學會以智慧來解決問題,受益最多的也是自己。
- 學到人間佛教與人生佛教的不同,瞭解布施的因 貧富的果。
- 前世因,今世果,現在若遇到挫折比較能釋懷,能了解現在所發的不如意,都是因緣合和。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每天早上起來,面對鏡子,微笑地對自己說:「早安!」& 記錄自己實施一週的身心變化。
1. 每天早上起來,面對鏡子,微笑地對自己說:「早安!」。
2. 記錄自己實施一週的身心變化。
Day1.
看見鏡子反映出的我,是睡眼惺忪,滿頭灰白頭髮的我,臉上早已留下歲月的痕跡,是個不折不扣的老頭。
Day2.
面對鏡子勉強擠出一抹微笑,想到的是今天要做的事,要付的費用,似乎還想不出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Day3.
終於面對鏡中的自己微笑並說了一聲「早安」,想到最近學到的布施,決定盥洗後就以這微笑去做早課面對佛菩薩,上了香,當我禮拜過後起身,感覺佛菩薩似乎也在對我微笑。
Day4.
決定延續昨天的微笑面對鏡中的自己,也同樣以此供養佛菩薩,在太太上班前也向她微笑說早安,出門談生意也對過去的老同事說早安並微笑。太太下班後決定邀我一起看電影,天啊!我不知道多久沒看電影了。
Day5.
假日休息,決定面對鏡子微笑,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假期,也同樣以此供養給佛菩薩,感覺心情棒透了!約太太出去吃個不一樣的早餐。
Day6.
似乎已經開始習慣面對鏡子時微笑並說早安,感覺有點像在為自己的一天工作打氣,就像球員上場前相互打氣一般。臨出。門前遇到鄰居,向她微笑道早安,雖然因颱風下了一晚的雨,但上午的心情挺好的。
Day7.
早課後,聯絡完事情,決定將作業記下,似乎這個作業:“微笑向自己道早安”可以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周邊的人,真的不錯,很棒的作業。
第三組 余泰聰 同學
2. 記錄自己實施一週的身心變化。
Day1.
看見鏡子反映出的我,是睡眼惺忪,滿頭灰白頭髮的我,臉上早已留下歲月的痕跡,是個不折不扣的老頭。
Day2.
面對鏡子勉強擠出一抹微笑,想到的是今天要做的事,要付的費用,似乎還想不出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Day3.
終於面對鏡中的自己微笑並說了一聲「早安」,想到最近學到的布施,決定盥洗後就以這微笑去做早課面對佛菩薩,上了香,當我禮拜過後起身,感覺佛菩薩似乎也在對我微笑。
Day4.
決定延續昨天的微笑面對鏡中的自己,也同樣以此供養佛菩薩,在太太上班前也向她微笑說早安,出門談生意也對過去的老同事說早安並微笑。太太下班後決定邀我一起看電影,天啊!我不知道多久沒看電影了。
Day5.
假日休息,決定面對鏡子微笑,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假期,也同樣以此供養給佛菩薩,感覺心情棒透了!約太太出去吃個不一樣的早餐。
Day6.
似乎已經開始習慣面對鏡子時微笑並說早安,感覺有點像在為自己的一天工作打氣,就像球員上場前相互打氣一般。臨出。門前遇到鄰居,向她微笑道早安,雖然因颱風下了一晚的雨,但上午的心情挺好的。
Day7.
早課後,聯絡完事情,決定將作業記下,似乎這個作業:“微笑向自己道早安”可以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周邊的人,真的不錯,很棒的作業。
第三組 余泰聰 同學
靜下心來,回想生命中的一個難忘事件,試著畫出過程中,自己對『因緣果』、『隨緣盡份、盡份隨緣』的心路歷程。
過去: (惡因 → 惡果)
惡因:
種好因 + 結善緣 (良好的人際關係) → 得善果 (隨緣盡份,努力工作、改善家庭關係 → 家庭經濟獲得改善。
二、每天早上起來,面對鏡子,微笑地對自己說:「早安!」
有時早上起來就匆忙地出門,也忘了要對自己微笑說早安,但經過上周的練習,覺得每天起床後都是充滿希望的,是正向的。個人覺得早上起床後也向身邊的家人孩子說聲「早安!」並微笑,生活必定會更和諧。
第三組 余泰聰 同學
- 每天為工作忙碌,藉抽菸、喝酒、應酬來舒壓,感覺上很忙碌,其實精神上 很空虛→健康亮紅燈。
- 工作職務受挫 → 被貶抑,調派去做輪班的工作。
- 母親過世,頓失所怙。
- 經常為錢發愁 → 夫妻失和。
- 失志下決定退休。
惡因:
- 身口意造業
- 追求物質慾望
- 享受短暫的快樂
- 身體出現健康警訊
- 夫妻婚姻出現危機
- 母親只因小小的感冒而往生
- 受母親過世影響,深覺未能及時盡孝 → 懺悔 → 開始在法鼓山皈依學佛
- 經常在假日擔任義工
- 退休後受過去的供應商邀請協助幫忙跑生意 → 三年過去了,基礎開始穩固
- 收入逐漸穩定 → 家庭邁入和諧
- 退休前即獲挖角得到新工作,無縫接軌到台北上班擔任採購經理,每個月須出差到中國大陸和越南。
- 結束海外工作後,過去的供應商邀請協助幫忙跑鋼鐵公司的生意 → 一步一步地順利→代理的公司從一家增加到八家(自助、人助)。
- 家庭和諧,夫妻關係改善感情更甜蜜,與孩子親子間更和樂。
種好因 + 結善緣 (良好的人際關係) → 得善果 (隨緣盡份,努力工作、改善家庭關係 → 家庭經濟獲得改善。
二、每天早上起來,面對鏡子,微笑地對自己說:「早安!」
有時早上起來就匆忙地出門,也忘了要對自己微笑說早安,但經過上周的練習,覺得每天起床後都是充滿希望的,是正向的。個人覺得早上起床後也向身邊的家人孩子說聲「早安!」並微笑,生活必定會更和諧。
第三組 余泰聰 同學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在八苦中,您目前所面臨的是哪一種苦? 為什麼會覺得苦? 您覺得可以怎麼化解它?
八苦中,自己在面臨五蘊熾盛苦時,我覺得是最麻煩和難處理的。
由於我們身處現代的社會,每天都會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資訊,不論是需要或是不需要了解和學習的,這些資訊都會一直主動或是被動的出現在我們的五蘊接收中,為了避免遺漏,心的作用就會更加的強烈和旺盛。
由於禪修定課的習慣,我在每天睡前都會打坐個數十分鐘,一方面是將自己身心做一個歸零的動作,不管一整天中發生了哪些事情,都不要再帶入接下來的睡眠當中。
也由於持之以恆的打坐習慣,讓我在面對各項資訊對於五蘊的刺激時,能夠更有定力的不被環境帶著轉, 並運用聖嚴師父在心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四它,在面對任何問題時,更有次序的面對、接受、處理和放下它,使心靈能在迅速的時間裡得到淨化和沉澱。
第10組 楊逸山 同學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佛陀一生的故事,給你最大的啟發或你個人最受用的是什麼?
答:佛陀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知道救度眾生,發大悲心,關心注意眾生的苦難,如何拔
除大家的痛苦,他給我許多的啟發,讓我也能與他效學,發大悲心行菩薩道。
關注別人是我所沒有過的經驗,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好像寸步難行。如邯鄲學步
一樣,當我開始想好好的走路時,卻忘記如何去走路了!想關注別人,突然間感覺對於人
際關係變的非常陌生。
但是,就試著起步吧!早晚有一天,我也一定能夠學會佛陀關注他人的感受及苦難,
因為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關注他人將是我的第一步。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我們身邊
的人,甚至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試著提供自己,就算是僅剩的一點點能力,縱
使是微薄的,微乎其微的能力,用我那100%的意樂,如同一小盞的油燈釋放出來的熱度
,試著給予身旁的人溫暖。
因為參加讀書會的機緣,來到寶雲寺,剛滿兩年。報名參加佛學班,就勇敢接下關懷
員的工作。學生時代,所受的訓練就是勇於發問和回答,接了關懷員的任務後,就必須關
照組內同學的境界,有時真的會按捺不住,想到了!就很想舉手,想說了!就想脫口而出,
想想,這也是一種我執吧!但是在這兩年沈澱訓練中,其實我ㄏㄡ得住了!想說可以不
說,該說的時候再說。關懷員,一切都是以他人為先,時時關注他人,不以自己的意樂為
意樂。
佛祖捨己度人,自己的微光不及他的千萬分之一,我必須跨出第一步,要學習的就是
菩薩行誼,只要方向無誤,就算慢,不放棄,佛祖、菩薩就會帶引著我。
第三組 劉彬炫 同學
除大家的痛苦,他給我許多的啟發,讓我也能與他效學,發大悲心行菩薩道。
關注別人是我所沒有過的經驗,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好像寸步難行。如邯鄲學步
一樣,當我開始想好好的走路時,卻忘記如何去走路了!想關注別人,突然間感覺對於人
際關係變的非常陌生。
但是,就試著起步吧!早晚有一天,我也一定能夠學會佛陀關注他人的感受及苦難,
因為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關注他人將是我的第一步。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我們身邊
的人,甚至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試著提供自己,就算是僅剩的一點點能力,縱
使是微薄的,微乎其微的能力,用我那100%的意樂,如同一小盞的油燈釋放出來的熱度
,試著給予身旁的人溫暖。
因為參加讀書會的機緣,來到寶雲寺,剛滿兩年。報名參加佛學班,就勇敢接下關懷
員的工作。學生時代,所受的訓練就是勇於發問和回答,接了關懷員的任務後,就必須關
照組內同學的境界,有時真的會按捺不住,想到了!就很想舉手,想說了!就想脫口而出,
想想,這也是一種我執吧!但是在這兩年沈澱訓練中,其實我ㄏㄡ得住了!想說可以不
說,該說的時候再說。關懷員,一切都是以他人為先,時時關注他人,不以自己的意樂為
意樂。
佛祖捨己度人,自己的微光不及他的千萬分之一,我必須跨出第一步,要學習的就是
菩薩行誼,只要方向無誤,就算慢,不放棄,佛祖、菩薩就會帶引著我。
第三組 劉彬炫 同學
靜下心來,回想生命中的一個難忘事件,試著畫出過程中,自己對「因緣果」、「隨緣 盡份」、「盡份隨緣」的心路歷程。
從現在看過去,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意義。從因緣果的續流來看,因緣所生的
果,是緊接下一個續流的因,而現在的果是為未來種下一顆因的種子。在三十歲之前,無時都在接受挑戰。曾想,生命的旅程是一條單行道,當遇到旅程上抉擇的路口,如果選擇了放下,那麼今日,我將歸何處?就像飄盪在空中的風箏,當線斷了,風箏將飄向何方?
人生路如同一節節連結的鐵鍊,環環相扣,當其中一個環節斷了,結果就會不一樣。
已經五十多歲的我,回頭看看二十歲開始的自己,曾經做過什麼影響自己一輩子的事?
真的是需要種下一個善因,在感得順緣時,就能結得善果,因為我做了這件事,卻深深影響往後的結果,而這個果又成了我下一個果的因,就這樣環環相扣,如同生命的鎖鍊!當時的決定,雖然有許多未知和辛苦,現在想起來,都只是一些小苦而已,慶幸當時自己的抉擇。
確實,為了能得到善果,必須要先種下善因的種子,當緣分靠近的時候,必須好好把握, 這個增上善的果實才能感得。要證明生命的輪迴是無始無終的,有前一分鐘這一分鐘有下一分鐘,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有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所以,就有前生有今生有來生。(如果
能確立下一分鐘我還存在!就會有下一分鐘)。微積分的理論要成立,就必須符合時間的連結是平順和連續,連最高深的數學也完全與佛學說的隨順和相續符合。
現在我學習佛法,是希望與佛法結下善的因緣,來生能夠離苦得樂,福智圓滿,也由於因緣果的推論,讓我知道我與佛法的因緣,不只是三生三世所種下的,修行的功德無非就是希望生命的輪迴能夠增上善趣,感謝今生擁暇滿人9身,能學習正信善法。
第三組 劉彬炫 同學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在八苦中,你目前所面臨的是哪一種苦 ? 為什麼會覺得苦 ? 你覺得可以怎麼化解它 ?
目前讓我覺得很困擾的是〝怨嗔恚苦〞。在工作上,面對理念不合或是較為自私的同仁,心中常會升起一波波的負面漣漪,一旦沒馬上覺察就會無限向外擴張,甚至四處抱怨造口業,事後又開始後悔自責,讓自己的心變得很不平靜,這種憤怒、抱怨、懊悔的反覆情緒輪迴在家人面前時更容易達到顛峰。因為面對家人時,心中早已預設立場,認為對方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所以面對家人做出不合自己意的行為時,便會放大〝對方不應該如何如何……〞的感覺,然後心中的怒氣就會一飛衝天à擺臭臉à生悶氣à不理人,面對家人小心翼翼地對待時心中又開始出現自責的情緒……。
自從學習禪坐後,我比較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一覺察到負面情緒的漣漪即將往外擴散時,我會用聖嚴師父的法語來化解這股情緒,慢慢去自我沉澱,雖然情緒的起伏依舊常常上演,但強度有逐漸減弱的趨勢。這學期開始上佛學班之後,自己的腦中也常閃過法師們的上課內容,有些剛好即時解決了自己的當下煩惱,所以多親近佛法一定能幫助我們化解心中的苦。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在八苦中,您目前所面臨的是哪一種苦?為什麼會覺得苦?您覺得可以怎麼化解它?
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多於樂,多半是在八苦中度日,近年來身邊的親友開始面對生、老、病、死,有人達觀感恩知足、有人憂鬱恐怖怨懟、有人求生、有人求死,苦因苦果。
我覺得目前愛別離苦,要與至愛至親別離,實是人生一大苦事,所愛的對象也許是父母、妻子、子女、一生好友、割捨不下的物品……迫於無奈與局勢,或天災或人禍、或生離或死別、或家散或人亡、失而不能復得,如何化解它
:須從苦中解脫,就是要脫離八苦,需先修行學佛,首先要了解人生是苦。
對苦的道理不了解,是造成生死的因,不知道甚麼是「苦」,就沒有辦法成就道業,明白愛別離的苦,就是要將這種「愛」轉過來,不能每天都沉溺在情愛的執著中,佛法不是不要愛,而是要將這種小情小愛提升,成為能愛一切的慈悲心。
第10組 李漢聲 同學
在八苦中所面臨的是哪一種苦? 你覺得可以怎麼化解它?
求不得的苦~喜歡的得不到
我自認為是個很容易受物質及心理慾望所不斷色受想行的在行苦中,會因想得到或要不要擁有,以及希望身邊的人能不能給我想要的反應及答案,多是按著我自己的心意來去衡量,所以不斷打轉預設立場的在起煩惱。
覺得苦是因為別人的言語不善,別人的想法與我有出入,外在的環境不合心意而有時不知不覺中出現了醫學名詞上的強迫症現象,但世事怎能總是合自己的意呢?所以會常發現自己容易莫名的發脾氣、不耐煩以及焦躁導致身心受苦。
如何化解苦的我,當我又起煩惱時,告訴自己別人沒有理由要說我們愛聽的話及口氣,理解一些不合眼的行為不是別人的錯,是我們的立場與別人不同,而自己產生的對立煩腦,一切都是自己產生的色受想行。所以一切凡事無法掌握是諸行無常的現象,一切世事是不斷的在變化,沒有主宰的我存在是諸法無我的事實。
所以當執取時,告訴自己要知無常,知無我,沒有什麼是一定要堅持在手、不放掉的,慕滅寂靜,接受因果,面對因緣,處理盡分,放下隨緣。希望未來我行的苦會愈來愈小,造好緣、成好果。
第6組 張沛晴 同學
我自認為是個很容易受物質及心理慾望所不斷色受想行的在行苦中,會因想得到或要不要擁有,以及希望身邊的人能不能給我想要的反應及答案,多是按著我自己的心意來去衡量,所以不斷打轉預設立場的在起煩惱。
覺得苦是因為別人的言語不善,別人的想法與我有出入,外在的環境不合心意而有時不知不覺中出現了醫學名詞上的強迫症現象,但世事怎能總是合自己的意呢?所以會常發現自己容易莫名的發脾氣、不耐煩以及焦躁導致身心受苦。
如何化解苦的我,當我又起煩惱時,告訴自己別人沒有理由要說我們愛聽的話及口氣,理解一些不合眼的行為不是別人的錯,是我們的立場與別人不同,而自己產生的對立煩腦,一切都是自己產生的色受想行。所以一切凡事無法掌握是諸行無常的現象,一切世事是不斷的在變化,沒有主宰的我存在是諸法無我的事實。
所以當執取時,告訴自己要知無常,知無我,沒有什麼是一定要堅持在手、不放掉的,慕滅寂靜,接受因果,面對因緣,處理盡分,放下隨緣。希望未來我行的苦會愈來愈小,造好緣、成好果。
第6組 張沛晴 同學
在八苦中,您目前所面臨的是哪一種苦?為什麼會覺得苦?
Q 在八苦中,您目前所面臨的是哪一種苦?為什麼會覺得苦? 您覺得可以怎麼化解它?
A:目前時常面臨的,是怨憎會苦。
所憎惡的人或事,欲其遠離,而反共聚。比如,怨恨的敵人卻總是狹路相逢。
第6組 廖秋華 同學
A:目前時常面臨的,是怨憎會苦。
所憎惡的人或事,欲其遠離,而反共聚。比如,怨恨的敵人卻總是狹路相逢。
- 首先我在學著觀照這樣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過程。源於自我的心。生活上所見所聞所思,已經先入為主主觀的判定了是非黑白。於是在面臨與個人原有價值觀相違背的人事物,就容易落入批判,產生好惡。而生怨憎。
- 回想過去曾有過的怨憎與執著,在經歷過時間的流轉,加深了理解。而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也不再能影響自己的生活。
- 自身感受到的苦,也是變異無常的。既然是無常,也無需執著在當下。
- 因執著而起怨憎,因怨憎而生苦。只有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才能不執著於“我”,“苦”。
- 需要進行思維,不斷的練習和修練中得感悟。改變內心,減少煩惱與怨憎。
- 尋找出方法之後,即使不能很快的就在短時間內能夠斷除怨憎會之苦,但若能縮短苦集滅道的循環週期,也能漸漸不受無常變化所左右,身心輕鬆。無常的不只是外境,心念也是無常的。
第6組 廖秋華 同學
在八苦中,你目前所面臨的是那一種苦?為什麼覺得苦?你覺得可以怎麼化解它?
“五蘊熾盛苦"為八苦中之最,所有的感受全來自於身心感受到的前七苦"生.老.病.死·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因爲"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色.受.想.行.識"在生活中大小事務皆有苦,小如一奌意見看法之不同,或是買東西時的選擇障礙等⋯⋯大如面對親人死亡或生病或婚姻不順遂所造成的生離死別等等因素的感受"苦"。
自從接觸禪修後,每日禪坐半小時至一小時,保持心的平和.清淨,如有境界無法消融時,引用聖嚴師父的四它口訣:『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面對事情而非情緒,讓它來,讓它去,不要刻意去分辨好壞,對錯,而是觀察心的起伏,讓它自然的消退,直至理性看待並好好處理;若無法即時處理,也靜待因緣。提醒自己 “隨緣盡份,盡份隨緣“ 在宇宙間我只是㣲塵沙粒,而這件事情不過是記憶中可能忘記的一小段際遇罷了。專注呼吸.…………。
第九組 林華翎 同學
因爲"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色.受.想.行.識"在生活中大小事務皆有苦,小如一奌意見看法之不同,或是買東西時的選擇障礙等⋯⋯大如面對親人死亡或生病或婚姻不順遂所造成的生離死別等等因素的感受"苦"。
自從接觸禪修後,每日禪坐半小時至一小時,保持心的平和.清淨,如有境界無法消融時,引用聖嚴師父的四它口訣:『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面對事情而非情緒,讓它來,讓它去,不要刻意去分辨好壞,對錯,而是觀察心的起伏,讓它自然的消退,直至理性看待並好好處理;若無法即時處理,也靜待因緣。提醒自己 “隨緣盡份,盡份隨緣“ 在宇宙間我只是㣲塵沙粒,而這件事情不過是記憶中可能忘記的一小段際遇罷了。專注呼吸.…………。
第九組 林華翎 同學
訂閱:
文章 (Atom)
111佛學班結業心得
首先,感謝法鼓山寶雲寺提供如此優美的環境與專業的師資給我們佛學班學生們可以精進學習,記得一年級剛開學我們對寶雲寺環境及佛學課程內容還懵懵懂懂時,法師們細心帶領與教導才讓我們對環境與佛學課程內容慢慢熟悉,從介紹皈依三寶、三法印、四聖諦到八正道,開始學習出坡擔任志工。一年級下學期...
-
請簡單寫出五戒十善內容。 五 戒 不殺生 不殺生 護生 身 三 業 十 善 ...
-
從小不愛跑步的我,總覺得這事兒,與我無關~ 每次和老公去參加馬拉松路跑,總在旁邊搖旗吶喊,就覺得也參與路跑活動了~ 去年舒跑盃活動時,因為出坡值班,看到法師及其他菩薩們,完成路跑回來,在大堂分享,個個神采飛揚,不禁心生嚮往,覺得有機會似乎也可以來跑一次啊~ 前陣子蔡易龍班長,一個...
-
12月28日這一天帶著姐姐和好朋友來參訪寶雲寺,一路上有這兩位同參道友的陪伴,心情格外愉悅。 在這裡上佛學班也已經度過兩年時光,殊不知寶雲寺其他樓層還有故事館,首先在六樓法鼓山故事館,內心震撼的是聖嚴師父合十的香灰畫,畫中師父流露謙卑、至誠懇切的莊嚴,十分生動。這是由一位敬仰師父...